◎採訪:邱佩琳、李錦奇、楊絡懸
◎攝影:湯興漢、吳杰澄
文/楊絡懸
張淑芬熱愛藝術和公益,對色彩、對社會議題皆有著高度敏銳,領導的台積電慈善基金會也從未離席台灣的缺落。張忠謀有次問她「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其實可以不用做。」張淑芬回答,「只要我累一下,我可以帶一群人成長,那我願意。我做公益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她期許能結合企業的力量一起幫助弱勢民眾,把愛送出去,共同讓社會更好。
「我是一個很開心的人,享受當下,我跟我先生在一起時,很平靜、很平淡,卻充滿了愛,充滿著安全感的時刻。」張淑芬分享,做公益時,要集中智慧,才能判斷眼前的事情,「因為做慈善時,永遠不能做太多而引起別人的貪心;可是又要做到對,真正能幫助他人,所以拿捏很重要,就是leader要決定的事情。」
▲張淑芬對色彩、對社會議題皆有著高度敏銳。面對慈善,她總是將自己縮小,甚至接近「無我」,僅放大社會大眾的「愛」與「心意」。(圖/記者湯興漢攝)
談起慈善,張淑芬的神情明亮堅定,「我做的公益有很多都是當『拉線』,例如我拿人家的食物,直接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我拿人家的資料,去教育偏鄉的小孩;我捐平板電腦,遠端教育小孩。」這些決定到後來重新審視,那些曾受幫助的小孩也開心成長,對她而言是無價的意義。
2004年,台積公司成立台積電志工社,是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的前身。台積電鼓勵同仁投入志工活動,以實際行動貢獻社會,2017年已突破2萬4000志工服務人次。張淑芬從起初做志工、一頭栽入公益活動,至今也沒想過自己會這麼投入,每次都勇往直前,第一時間直奔事發現場。
▲張淑芬樂於作公益。她認為,自己只是這社會的一小份子。(圖/記者湯興漢攝)
這是對台灣社會的熱情嗎?張淑芬解釋「我不敢說我有,我只是這社會的一小份子。」面對慈善,她將自己縮小,甚至接近「無我」,僅放大社會大眾的「愛」與「心意」,猶如橋樑一樣,搭建在給予與需求之間,希望透過串接的方式跨領域投入,提供資源給真正需要的人們,「我不認為我可以做什麼事情影響別人,但當我想到了一件別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就是上天給我機會來幫助別人。」
公益長跑十多年,足跡遍布全台。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張淑芬也攜手27家食品業者力挺防疫單位,更加碼捐出自己畫作《希望之源》,於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會義賣,並將拍賣所得全數捐贈衛福部疾管署,支持第一線檢疫的工作人員及疾病防治等相關單位。這幅畫賣出了很高的價格,更將藝術與公益結合,完整實踐真、善、美的境界。
張淑芬透露《希望之源》的背後故事。在她初學水墨畫時,得知同仁被診斷出胰臟癌末期,她祈禱對方不再受苦,即使已曉得在這醫療階段中,同仁隨時都有可能走掉;於是她畫畫時想著對方,祝福他來世可以幸福快樂。這幅畫帶來的感覺都是祝福。
▲張淑芬畫作《希望之源》,登上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會。(圖/蘇富比提供)
後來,在蘇富比拍賣會場時,有位不認識的老畫家看著《希望之源》出神,接著跟張淑芬說:「我一輩子畫水墨的,但這幅畫的畫家,心很寬大,很多愛。」張淑芬聽了,感動地給了老先生一個大擁抱,「謝謝你,我就是那位畫家。」
張淑芬相信,在創作時,處理的畫裡面,可以表現出作者對這幅畫的感情,「看得懂的人就懂你的畫,看不懂的人就只看到一幅畫。所以我覺得,交朋友、畫畫、做人,不必要做太多,只要找到知音,懂你的、就是你的福報。找知音,這最重要。」
「我一直跟我先生講,我出來做公益,最主要是我們都是很有福報的人。我們要把這個福報送給別人、跟別人分享。」張淑芬保持謙卑,沒有將自己放大,卻也沒有看輕自己,她用著清澈的心,學習世界萬物,實踐溫柔和愛。
▲張淑芬畫畫時間,大概佔了生活的三分之一。(圖/記者湯興漢攝)
投身公益、又能投入藝術創作,張淑芬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如何利用不浪費,就是取和捨的平衡,「事實上,你都可以隨時找到時間,做你想要做的事。」她現在每天的生活,最主要是第一線的公益,佔了三分之一的時間;畫畫也佔了三分之一;最後的三分之一,就是陪伴先生。
夫妻倆生活簡單,作息規律,晚上10時半就要在床上看書,培養睡意,11時左右關燈睡覺,隔天早上6時起床,先生一早去運動,她就到佛堂打坐,結束後再一起吃早飯。
至於養生祕訣,張淑芬分享,自己不太喝酒、不喜應酬,「我相信你們在很多派對上都看不到我們兩人。」不過她一週運動3次,持續揮汗,課表上如周二1個半鐘頭、周五1個半鐘頭、周日2個鐘頭,內容包括TRX、肌肉訓練、鬆筋有氧等都有,每天生活簡單卻充實,「愛自己,你才能照顧到別人。」
身為董事長夫人、慈善基金會負責人、藝術創作者,在角色切換之間,最喜歡哪一個身分?張淑芬嚴肅地說,「我從來不認為我是董事長夫人,也從來沒有認為張忠謀夫人有多了不起。」對她而言,張忠謀是她的先生,是她要照顧的人,什麼頭銜根本不重要,「你們就叫我Sophie,也不要叫董事長,因為董事長,我都認為是張忠謀。」
▲張淑芬現場作畫,神情非常專注。(圖/記者湯興漢攝)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