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金融數位轉型。(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陳莫香
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產業、經濟及生活被迫大改變。運用大量金融科技的新創金融業趁勢崛起,傳統實體銀行不得不設法追趕,強化競爭力,以迎合新世代所需服務,及其他產業的挑戰。
去(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百年大疫新冠肺炎(COVID-19)讓產業生態與人類生活方式被迫進行大規模改變,對於正面臨數位轉型的金融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催化劑,相較於傳統實體銀行,大量導入金融科技(FinTech)元素的金融業,憑藉著低成本、服務效率化兩大優勢,在疫情效應發酵下,成功將客層觸角延伸至多數消費者,不僅挹注公司身價水漲船高,更讓傳統銀行巨擘倍感壓力,正設法迎頭趕上。
為避免疫情擴散,在防疫需求抬頭下,金融業這兩年積極大力訴求可降低人際接觸的電子支付、網路銀行等業務,也順勢拉抬這兩項業務的受歡迎度。從麥肯錫(Mc Kinsey&Company)的調查就能窺見端倪,調查發現,美國人在疫情期間,對於金融科技接受度更甚疫情蔓延前,其中又以1996年到2015年期間出生的Z世代與千禧世代對金融科技最感興趣,也比其他世代擁有更多的金融帳戶。
低成本+高效率 美國純網銀Chime客戶量、市值暴增
在年輕世代熱捧下,在國外確實有純網銀不論是用戶或市值方面,在疫情期間身價逆勢水漲船高,儼然成為疫情下的受惠者。
今年以來,包括樂天國際銀行、連線商業銀行(LINE Bank)陸續宣布開業上路,台灣的純網銀競爭宣告正式起跑,但實際上,對於歐美國家,甚至鄰近我國的日本與韓國,純網銀運作行之有年,比起傳統實體銀行鎖定金字塔頂端的高資產客戶,有些純網銀將主力客層定調在「普羅大眾」喊出免費服務,吸引客戶上門,藉此擴大市占規模。
以美國為例,成立於2013年、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純網銀「Chime」成立之際即標榜免手續費,當存戶的存款餘額達到一定額度時還能免費透支,以及可提前領取工資,這種低成本、零費用的優惠,對於有財務困難的民眾來說,極具吸引力。
舉例來說,存戶可透過Chime開立儲蓄與消費兩大帳戶,其中儲蓄帳戶甚至能在發薪日前兩天就能讓存戶提領動用;此外,當存款餘額超過500美元時,還能免費透支100美元,獨特的行銷手法,深受經常得調度資金、薪水存款不多的民眾高度青睞。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重創經濟成長動能,美國也無法倖免於難,失業率攀升,導致更多人因此陷入財務危機,而Chime這種號稱零手續費、訴求2分鐘可快速註冊的純網銀自然成為市場新寵,在疫情蔓延以來,每個月平均約可新增10萬餘名用戶,公司市值更一舉突破140億美元(約新台幣4,000餘億元),躍居全美含金量最高的金融科技獨角獸,市值超車美國網路券商Robinhood,在新創爭相注資下,Chime甚至有意朝IPO(首次公開發行)之路邁進上市籌資。
疫情催化、金融科技幫銀行找到更多客戶
進一步探究Chime能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竄紅,除了與疫情蔓延,民眾減少外出、降低實體接觸轉向網路銀行、電子支付等線上作業有關外,純網銀以科技為媒介,瞄準那些長年被傳統銀行忽略、經濟相對弱勢的群眾,提供便捷、便宜且有效率的金融服務,讓更多人的金融服務需求能被滿足,自然可突破傳統銀行長年市占,逐漸累積高忠誠度的客戶,成為創投事業爭相注資的對象。
根據KPMG調查,比起傳統的實體銀行,在營運業務中導入金融科技的金融業者,光是營運成本就較規模較大的實體銀行少約7成,在成本控管上相對具備優勢。
其次,比起傳統銀行大量仰賴人工作業,導入數位金融的銀行在運作上也相對具備彈性,以企業放款來說,數位化程度較高的銀行在審核貸款時,可能在一天內就審核完畢並撥款入客戶帳戶,比起傳統銀行審核流程至少一周起跳,有數位科技助陣的銀行,不僅競爭力、效率較高,自然也較受客戶喜愛。
零售業也有金融服務 傳統實體銀行挑戰大
事實上,這種趨勢也讓傳統的金融巨擘例如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高盛等開始繃緊神經,並透過成立專責部門、異業結盟等方式積極備戰。
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坦言,金融科技崛起對大型傳統銀行威脅日與俱增,且甚至將衝擊傳統實體銀行在金融體系的地位。舉例來說,許多過去由傳統銀行獨占的貸款、支付或投資等金融服務,在導入新興科技後,使用上比以前更直觀易懂,且效率更好。
不僅如此,隨著網路社群平台崛起、用戶持續增加,透過社群力量的轉載、分享,大大提升新型態金融商品的知名度,自然也有助於市占率提升,這些新竄起的科技與平台管道,對仰賴人際傳播的傳統實體銀行無疑是一大挑戰。
不僅金融科技兵臨城下,就連亞馬遜、沃爾瑪等大型零售業者也讓傳統銀行倍感壓力,由於這些零售通路可掌握大量的消費數據,加上導入電子支付進入生態圈,讓零售業也兼具金融服務功能,銀行若不想功能遭弱化,這些趨勢都是銀行業未來勢必要面對的挑戰。
高盛、摩根大通急起直追
為迎戰科技業與零售業的強勢逼近,包括高盛、摩根大通,近年無不積極強化金融科技,以高盛來說,在歷經金融海嘯的摧殘後,為強化競爭力並順應時勢,早在2012年起就積極投資金融科技產業,8年內就斥資投資多達58家金融科技業者,並先後推出網路銀行與線上貸款平台等,積極布局的企圖心可見一斑。
另一家老牌金融巨擘――摩根大通,6月時也宣布收購資產規模超過35億英鎊的金融科技公司Nutmeg,作為切入英國零售消費與投資市場的敲門磚。
此外,全球電商龍頭Amazon則鎖定印度新興市場,先從切入當地的車險市場著手,未來將逐步擴展至健康險與航班等相關保險服務,保戶透過Amazon Pay的網頁或是應用程式,就能在3分鐘內輕鬆完成投保,省下過去繁複的文件填寫。
金融科技成未來主流 創投搶先卡位
而金融科技以消費金融為導向,不僅讓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更讓創投業者嗅到投資機會,以美國為例,根據統計,2020年美國金融科技投資堪稱是新創資金熱捧標的,其中有21家金融科技業在資金挹注下完成IPO,籌資規模超過140億美元。
另外,去年有15家金融科技公司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相較於2019年只有2家公司循此模式上市,可說呈現爆發性成長,金融科技熱門程度更是不言可喻。
整體而言,在疫情催化下,讓金融開始思考如何擴大打造零接觸的金融服務態樣,尤其是過去靠傳統業務為主的大型金融業,在金融科技與疫情驅使下,開始急起直追,補強金融科技的弱點,以此強化競爭力,抵禦其他產業的挑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