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美慧
「如果你們能夠幫我寫服貿的問題,把這些疑慮釐清的話,那我一定承諾你,我趕快去把這件事促成,」七月四日,經濟部長張家祝低姿態的拜託媒體,幫忙澄清外界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簡稱兩岸服貿)疑慮,張家祝口中的「這件事」,指的是台灣與紐西蘭經濟合作協定(ECA)。
六月二十一日簽訂的兩岸服貿協定,迄今各界仍爭論不休,不到半個月,台紐ECA也有進展。談判了逾一年的台紐ECA一旦敲定,有兩大意義。從國家層面來看,紐西蘭是台灣與已開發國家、非邦交國,簽署的第一個經濟合作協議,意味著,台灣在國際經貿合作上「跨出」重要的一步。
台紐協定拍板,最大意義是台灣面向世界從死結變成活結
為什麼與紐西蘭簽訂ECA這麼重要?「紐西蘭是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及RCEP(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會員國,台灣若成功走出這一步,對後續與新加坡等其他國家談判有利,」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分析。
從二○一二年開始協商的台紐ECA,協議內容包括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貨品貿易部分牽涉到農產品、工業產品相互開放進口,且都以零關稅為目標。一旦開放,過去在進出口項目中的產品,都會因關稅降低、甚至全數取消,成本降低,成了最先且直接的受惠者。
過去四年,台灣從紐西蘭進口的產品以乳品、肉類、水果、堅果、羊毛、紙與紙板為主,金額從二○○九年的四億五千九百萬美元,攀升到二○一二年的六億九千萬美元。同時,台灣出口到紐西蘭的產品以不鏽鋼、自行車、電腦、電子機械、塑膠及橡膠產品為主,出口金額從二億九千七百萬美元,上升到五億二千二百萬美元。
第二個意義是,消費者可以直接明顯感受到餐桌上的食物變得比較便宜。「簡單說,以後你可以吃到便宜的奇異果、蘋果和奶粉。」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王鍾渝說。
以紐西蘭特產的奇異果為例,市場上四顆賣五十元,簽了台紐ECA後,合理價位應降到四十元。有嬰幼兒的家庭感受會更強,嬰幼兒奶粉約可降價一成,約能省下一個便當的錢。
家庭主婦到超市買水果時選擇變多,不一定要買美國蘋果,可選較便宜的紐西蘭蘋果。拿掉進口關稅,餐桌上的牛肉、羊肉、乳酪、奇異果、蘋果價格都可下降,是另種抑制物價上漲的手法。
一刀兩刃,同樣一件事,有好處,自然也會有衝擊。農業,首當其衝
「紐西蘭的農產品出口多集中在乳製品及肉類,對台灣農業影響層面應該不會太大,」劉大年說。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一旦雙邊完全開放,關稅調降至零,台灣農業的產值將減少新台幣約四十九億七千餘萬元,減幅約一.六六%。
犧牲了農業,但可能換取工業與服務業約七百八十六億元產值,以及可增加四萬五千人的就業機會。開放,有得就有失,得失之間,政府如何權衡與協助產業,是爭論應不應該開放前,更重要的課題。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