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靚萱
這一年來,位於中東火藥庫的以色列特別熱鬧。
就在敘利亞出現化武危機、伊朗與美國進行核武協商的嚴峻情勢之中,社群網路龍頭臉書宣布購併以色列新創公司Onavo,並且讓創業團隊留在當地,設立臉書在美、英以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風光!國際大廠搶著迎娶新創公司
Google以11億美元購併以色列行動地圖公司Waze,則創了以色列App應用程式開發商有史以來新高身價。
不僅如此,包括蘋果、英特爾、韓國三星、IBM,甚至股神巴菲特掌舵的波克夏海瑟威集團,一大票公司今年全都湧到以色列出手購併,總金額超過4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00億元),推升以色列高科技公司被購併金額創下10年來新高。
這個戰火中的小國,儼然成了國際大廠的「血拼」聖地。《商業周刊》追隨這個血拼熱潮來到以色列,看看這個與台灣極度相似的國度,為何這麼有魅力。
頭大!舉國煩惱高科技製造業外移
由於缺乏天然資源與本土市場,以色列與台灣一樣,產業主力為中小企業,經濟大量仰賴外銷。台灣最弱的行銷與通路,以色列人也不擅長,兩邊的企業都專注技術研發。
以色列高科技占了出口產值四分之一強,當台灣高科技產品出口衰退,以色列也面臨同樣壓力。
向來被視為「以色列之光」的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宣布為了節省開支裁員母國800人;網通大廠思科也裁員5%,包含以色列據點。加上去年記憶體大廠美光關閉以色列工廠轉往新加坡設廠、英特爾新廠選址轉往愛爾蘭,如何留下高科技製造業,已成了讓以色列人頭大的問題。
但以色列人一點也不悶。
轉型!新創力量擴大,早鳥李嘉誠大賺
老一輩標竿企業沒落,新一代創業家務實耕耘,接棒當下一代以色列之光。
過去,以色列人自認只擅長研發、不擅長面對消費者,但隨著越來越多提供消費者服務的App開發業者被國際大廠購併,「代表以色列已經從研發中心轉變為創新中心,創業家擁有經營消費市場的能力。」以色列知名創投家兼國會議員馬加利開心的說。
這個轉變,「其實,只是為了要解決我們的日常難題。」以色列潛力公司之一、影片自動剪輯軟體業者Magisto創辦人波曼說,他整理女兒出生照片,花了兩週才製作出三分鐘留念影片,困擾之餘發現大商機,毅然決定創業。
傳統年代要投入消費市場,要大資本與了解消費大眾需求,但現在,以務實民族性解決自己的問題,透過網路,就能成為一筆大生意。
最具代表的投資者,莫過於亞洲首富李嘉誠。他旗下創投維港投資,這幾年竟已默默投資了20多家以色列公司,除了網路為大宗,還有兩家醫材廠商,被譽為以色列最活躍創投。今年大出鋒頭的Google、臉書兩筆購併案,都讓維港投資大賺一票。大嘗甜頭的他今年9月宣布捐助以色列理工學院1.3億美元,創下以色列大學捐款最高紀錄。
突圍!轉抱中國,四年變第二大貿易國
亞洲首富重金投資,被以色列人視為對亞洲耕耘有成的成績單。務實態度讓他們體會既然無法擊敗強大的新興市場敵手,不如積極擁抱。
2009年時,中國還只是以色列第11大海外市場,但是去年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以色列第二大貿易對象。今年雙邊交流更達到高峰,5月以色列總理訪問中國,宣布要在5年內讓雙方的貿易量成長一倍。
出產過即時通訊軟體ICQ、發明了英特爾雙核心處理器的以色列,已在國際上樹立「創新之國」的形象。由於受高等教育的移民多、強烈的憂患意識驅動,現在,新一代創業家接棒演出,以務實態度解決出口困境。
反觀台灣,當「台灣奇蹟」已成往事,與以色列有如雙胞胎般的台灣,是不是能從以色列的經驗,獲得一些啟發?
【 更多報導 】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