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mart智富雜誌 林 竹
一個退休老師之子,從16歲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基金、18歲買下人生第1檔股票、20歲存到人生第1個100萬元,比一般人在大學畢業、工作2~3年後才開始投資提早10年,今年,他33歲已累積近2,000萬元資產、年領股利和基金配息逾70萬元。現在,這位有兩個兒子的年輕爸爸,正努力要把自己的理財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他為什麼這麼厲害?他如何教自己的孩子?請看我們的第一手報導。
▲*以小孩名義買股,注意贈與稅額度,每人每年有220萬元的贈與稅額度,父母以小孩名義買票,要注意別超過總額度;**債券型基金以高配息吸引人,但有可能會配到本金,要留意基金淨值與配息率之間的變化。
整理:林 竹
高溫,33歲的黑馬(綽號)坐在家門口,將資源回收物一件件清洗乾淨放到推車上,整理完畢,邊擦汗、邊回頭告訴站在身旁忙的兩個兒子─他們一個3歲、一個6歲:「這些資源回收物,只能賺70元,換成10元硬幣,可以買8 瓶你們喜歡喝的養樂多,但是不能一次花掉哦 !」
別誤會!黑馬不是資源回收人員,他是一位精通投資理財的保險業務員,不僅年薪百萬元,手上的股票和基金1年股利和配息合計還有70萬元進帳, 加上擁有百萬名車、住自己的房子,含保單在內全部淨資產將近2,000萬元。儘管理財成績亮眼, 不過,黑馬仍帶著兩個稚子動手做資源回收,因為「理財教育要從小開始!我想告訴他們,努力工作才有收入,有了收入才可以買東西,而且不能浪費。」這個年輕爸爸認真地說著自己的親子理財教育心得。
孩子才3歲,黑馬就對著兒子談工作、收入、資源回收,會不會太早?答案是「剛剛好!」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動員學者專家組成「財務能力顧問委員會」,再由這個委員會號召47位理財教育專家製作出「5階段理財教育」網站,這個由美國政府出資指導的網站就建議:父母應從小孩3歲起,依不同年齡階段、用各種創意方法,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因為「3歲的孩子已是能溝通、說明的年紀」,從此開始培養他們的理財觀念,能縮短社會貧富差距, 建立經濟向上流動的力量!
沒有出國留學、也不是教育專家的黑馬,教孩子理財的方式怎麼會和美國人提倡的觀念相符?「因為我小時候沒接受過這樣的教育,做得很辛苦才累積出目前的成績,所以希望趁早培養孩子的理財觀,讓他贏在起跑點!」
渴望改善生活!
謹記老師指點3觀念
15歲起每月儲蓄率皆逾60%
家在台中的黑馬,父親是從中國逃難來台轉做老師,在他12歲時,就因健康問題申請退休,領到的退休金在買房安頓家人居住後已所剩無幾,全家人的生活開銷,只能靠媽媽在食品加工廠打工,賺每月2萬多元的薪水支應。看著媽媽每天早出晚歸,黑馬為幫忙分擔家庭經濟壓力,15歲國中一畢業,就報考位於桃園龍潭的陸軍專科學校,因為讀軍校不必付學雜費,每個月還有零用錢,當時他簽下6年合約,希望靠鐵飯碗收入,改善家中生活。
從沒離家過的黑馬,不適應處處受限的軍校生活,加上進軍校後,才發現軍校學歷不被外界認同,將來約滿退伍很難在社會立足,驚覺原來「鐵飯碗」的光環沒有想像中美好。看到很多學長退伍後又因為缺乏競爭力、找不到工作只能重回軍中, 他告訴自己:「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要改變!要給自己跟家人一個美好、富裕的理想生活!」
空有想法卻不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直到某天老師在課堂上,告訴他們人生有3個重要觀念,一定要學起來:
1.每月存錢:學校每月發的零用錢,至少要存1/3。
2.不要亂花錢:念書時期不買機車、汽車,坐交通工具省錢。
3.學習投資:存到錢要投資,可以試著投資股票或基金,累積資產。
同學都是15歲血氣方剛的男孩,對這話題毫無興趣,黑馬卻聽進去了!他記得念國小時媽媽每週給他50元零用錢,只告訴他要省著用,卻從未告訴他可以透過投資、錢滾錢,結果,他每個禮拜都把錢花光光。現在的他則心想:「如果照老師的話做, 是否有機會改善家裡的生活?實現心中的理想?」
剛進軍校的他決心從存錢開始做,專一時每月一領到學校發的1萬2,000元薪水,先存4,000元到自己名下的優惠存款帳戶,再借同學戶頭多存4,000 元,儲蓄率達67%。
升上專二,4,000元優惠存款照存,停掉存在同學帳戶的4,000元,改成定期定額6,000元投資2檔股票型基金,等於月存1萬元,儲蓄率增至83%。18歲畢業下部隊,薪水增至2萬3,000元,每月再多存8,000元,並開始尋找高配息股,開始存股。
從15歲開始,黑馬每月儲蓄率都維持在6成以上,先存優惠存款、再定期定額買基金,最後進步到買股票。
調整投資策略!
遇崩盤慘賠9成
改將股利、配息再投入債券型基金
不過,原本一直穩穩賺的投資,在20歲那年卻出了狀況,他誤信朋友建議,拿100萬元分別投資未上市股票,以及光碟大廠錸德(2349)與主機板大廠陞技(公司已下市),卻遇上2000年全球股災, 股市大崩盤,賠到只剩10萬元。
雖然在股市大賠9成,幸好股票加存款尚有15 萬元。黑馬因此調整策略,一方面加強研究,大量訂閱財經雜誌,掌握金融資訊,還利用軍中休假去讀空專金融系,補強專業知識,為投資股市繼續努力。另一方面則是改變投資策略,把過去「存錢買股領股利」的存股模式,按資產風險性,改成「存錢買股領股利,用賺到的股利買債券型基金,領到配息後,再繼續投入」。
只要現金股利累積達10萬元,就單筆轉投資到風險性較低、又有配息可領的債券型基金,經過3年的研究與調整,24歲退伍時,黑馬資產累積到快300 萬元,其中股票與債券型基金各約100萬元,1年領快10萬元的股利與配息,黑馬的做法如圖2。
鞏固家庭保障!
讓孩子一出生就有醫療險保護
並用定存、股票,預存未來教育費
從圖中可看出黑馬幾乎把現金股利和基金配息都再投入購買債券型基金,持續累積單位數。直到3年前、第2個孩子出生,才撥出30%基金配息作為全家國內旅行、聚餐費用。雖然重視投資,黑馬對家庭風險也很重視,18歲下部隊就幫自己買了定期壽險100萬元,意外險、終身日額型醫療險等。
24歲退伍後,再多買美元增額保單,拉高保額至400萬元,27歲結婚後,第1個小孩一出生,立刻替孩子買保險,幫小孩開戶、做定存,並把股票部位配置在小孩名下,為他們存上大學以後的教育費。
黑馬10幾年來即使工作收入增加,儲蓄率始終維持在4成以上,加上股票和基金,讓他33歲就累積近2,000萬元的資產。因為投資理財起步早,加上用對方法,日子過得輕鬆,還能進修、認養弱勢兒童,預計再過10年就可以累積到4,000萬元資產當退休金,準備提早離開職場,專心陪孩子成長。
專家小叮嚀
用投資型保單,補強壽險保障缺口 國泰人壽營業企業部經理陳萬祥
黑馬在18歲、24歲陸續規畫保險,表示他是一個很有保險觀念的人,但保額應隨著年齡與責任而變化,以他現在的責任額來看,僅有的400萬元的壽險額度明顯不足。建議他可以利用投資型保單,補強壽險保障的缺口。但需注意投資型保單用來買保額的危險保費,會隨年紀愈來愈大,因此當責任減輕要記得調降保額。
1 維持至少4成儲蓄率
黑馬從求學開始就維持6成以上的儲蓄率,直到結婚、小孩出生後,支出變多,儲蓄率才降低,但仍在4成以上。
2 用存款買股長抱、領股利
至於選股標準包括以下4項:
①過去5年每股盈餘穩定成長
偏好投資傳產或金融業。先觀察企業每股盈餘(EPS), 選擇過去5年每股盈餘穩定成長個股。
②負債比不超過45%
雖然每個產業性質不同,合理的負債比率很難評估,但他會選擇同產業中負債比率相對較低的個股,理想的負債比率是不超過45%。
③過去3∼5年營益率向上持平
如果企業業外收入高,本業卻不賺錢,代表獲利無法長久,因此他再以營業利益率當指標,至少過去3∼5年必須向上或是持平。
④股利至少達1元,股利殖利率5%以上
既然要存股,須參考個股過去5年股利發放紀錄,現金股利與股票股息合計至少達1元,且必須穩定發放現金股利,股利殖利率至少要5%以上。因為個性保守,所以他不喜歡高價股,多選擇股價在10∼20元內的個股,最多不超過50元。
再用股價淨值比(PBR)判斷買點,若比值小於1,會進場買10張長期持有。至於賣出點的判斷,則是在股價上漲, 但股利未跟著成長,股利殖利率一旦低於5%時,就會賣掉個股賺價差,再拿去買債券型基金。
3 用資金池投入買債券型基金
存股領到的股利,股票股利留著不賣,現金股利則轉在活存帳戶,只要累積到10萬元,就轉買風險較低的債券型基金,鎖住獲利。至於選擇基金的方式則是:
①複合債基金,標準差要低
為趨避風險,黑馬會以標準差為指標,盡量選擇年化標準差在3以下的複合債基金,作為投資標的。
②配息率5%以上
因為重視現金流,因此他會留意基金過去3年的配息率, 至少要5%以上。
③找淨值低點進場
基金單位淨值低於過去3年淨值均值時,就從資金池,提撥10萬元進場投資。
專家小叮嚀
可增加配置成長股,拉高報酬率 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陳怡靜
黑馬才33歲,資產配置卻以高殖利率股票與債券型基金為主,稍嫌保守。建議他:
1.保留銀彈,選擇一些成長股: 建議黑馬把部分股票配置在具有發展性與未來性的個股上,即便存股部位的殖利率變低,還有價差可賺。
2.留意可扣抵稅額減半政策的影響:明年財政部「兩稅合一」稅制將修改,個人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100%抵減綜所稅將下修為50%,代表黑馬存股績效將打折,建議他要留意並精算節稅效果。
專家小叮嚀
若升息趨勢確立 可增配股票型、平衡型基金 施羅德投信多元資產團隊副總裁張翠玲
黑馬的投資策略還不錯,但我建議他進場前注意3件事:
1. 經理人有沒有更動: 基金淨值走低,有可能是基金經理人更動,代表未來績效可能受影響。
2.基金投資策略是否不同:若經理人沒有變動,可能是基金投資策略與標的更改,應重新檢視。
3.留意升息趨勢:一旦升息趨勢確立,債券型基金配息將縮水,黑馬每月領到的配息恐縮水,建議可配置一些股票型基金或是平衡型基金,調整資產組合。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Smart自學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