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12月號雙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口述/劉瑞華 採訪、整理/薛雅菁
言以蔽之, 唐納‧ 川普( Donald Trump)當選的意涵即代表美國民粹主義(populism)達到高峰。民粹主義主張政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的意願,簡單來說,也就是討好人民,迎合民眾所想要的。
美國的民粹主義要從1880年代人民黨(People's Part y)所引領的農民民粹運動(agrarian populism)談起,當時美國南方以農業為主的各州,隨著南北戰爭之後解放黑奴,造成農業陷入蕭條;但以工業為主的北方各州因為工業化加上貫穿東西部的鐵路,讓資本更加集中於城市,造成南北各州貧富差距加大。事實上,19世紀末為美國經濟成長時期,堪稱為「鍍金年代」,但當時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其代表的都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農民並沒有享受到這個黃金時期普遍的繁榮,而加深相對剝奪感,進而引發各種爭取農民利益對抗現有體制的社會運動。
這股對執政者不滿的勢力,逐漸從美國南方蔓延到美國西部,並從農民擴大到勞工階層,最後整合組成第三政黨人民黨,該黨的支持者被稱為民粹主義者(populists)。在美國兩黨政治的夾殺下,雖然人民黨於1896年選舉後消失,大部分被併入民主黨,但從那時以後,訴諸人民對現有體制的反撲即被稱為民粹主義。
民粹經濟主義始自雷根時期
美國的民粹主義到了雷根(Reagan)總統時代後,與經濟有了更緊密的關聯。1970年代末期,由於能源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不景氣,更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1980年代雷根上台提出以供給學派的4大經濟政策,包括減少政府開銷降低財政赤字、降低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減少政府對經濟干預以及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以減少通貨膨脹等,這4大政策幫助刺激消費支出,同時也增加就業機會,幫助美國走出經濟衰退陰霾,因而被視為「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
雷根對內雖崇尚自由主義採取減少政府干預,但在對外貿易上則藉由談判施壓設法保護本國產業。以汽車產業為例,1970年代後日本汽車產業積極進軍美國市場,並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一開始雷根採取規定日本汽車運抵美國的最高配額,減少對美國本土汽車與零組件產業的衝擊;儘管有此保護,但美國汽車工業仍不斷喪失占有率,日本汽車產業為求在美保有市場優勢,直接選擇在美國生產,除投資當地也創造就業機會。
在雷根時代的貿易保護方式,主要採取配額或自動進口設限,而非利用關稅;除了汽車外,還有紡織、機車與鋼鐵等。政府施政作為受到民眾壓力,而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而有民粹經濟主義之稱。
川普當選就是這股民粹經濟主義勢力達到高峰。如同希拉蕊老公柯林頓(Bill Clinton)在1990年代競選總統的名言:「笨蛋,問題在經濟」,川普即是掌握民眾對於美國經濟困境,為迎合民眾的需求,提出宛如雷根時代的4大項政策,分別是:減稅、減少聯邦政府管制措施、採取保護主義增加出口與減少進口以消除貿易赤字,以及降低能源成本等。川普的政策其實跟之前柯林頓一樣,就是訴諸民眾,美國目前的問題就是在經濟,利用保護主義把美國自身需要放在第一位,加上他所提的這些經濟政策,即能呼應他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America Great Again)。
政治素人打中中產階級痛點
操作民粹主義最好的方式即是抓準民眾對於現狀的不滿,針對他們的痛點制訂迎合選民的政策。川普在「苦民所苦」這點下了很多功夫,確切掌握選民痛點。據了解,川普幕僚曾拿美國的紀錄片《資本主義愛情故事》讓他了解目前失落的中產階級現狀。該片描述之前中產階級就業穩定,薪水年年小幅成長,買得起房子,偶爾還能三五好友與家庭出遊;但金融海嘯與全球化自由貿易後,薪水不但凍漲而物價卻持續飛揚,房價也在低利率下不斷飆高,許多家庭甚至要抵押房子貸款讓孩子念書,顯示出中產階級家庭的不滿。
美國在金融海嘯後經濟復甦緩慢,政府又無法提出立竿見影振興經濟的牛肉;相對於中國的經濟飛快成長,使得民眾普遍反全球化的自由貿易,加上寬鬆貨幣政策又雪上加霜拉大貧富差距,當機會掌握在既得利益者手上,若沒有重新調整資源分配,更加速M型化社會發展,進而產生階級意識型態的對立。川普針對這些痛點提出反既存體制的主張,很快即能抓住選民的心。他看到中產階級的藍領工人受全球化貿易衝擊,把責任歸罪給歐巴馬政府。他又針對非法移民問題,宣稱要在美墨邊境建起高牆。這些說法都能利用選民的不滿情緒,成功製造話題。
川普成為美國首位「素人總統」,顯示民心希望選出不一樣的總統,藉此改變貧富不均的現狀。有別於政治世家的希拉蕊,川普是個十足的商人,思考邏輯異於以往從政者。此外,他雖屬於共和黨,但在黨內並非政治主流,也無從政經驗。在選民心中,這樣的政治素人不需要為現存的問題負擔責任,而且可以沒有政治包袱開創一番新氣象。
狂人川普極端政策支票難落實
選前經常口出狂言,被喻「瘋子狂人」的川普,最讓人擔心的就是他掌握大權後是否言出必行。不過從川普的勝選宣言以及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來看,其實也無須過分悲觀。
美國立國之初即對政府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為了限制政府權力與保障人民自由,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權完全獨立、平等,並且互相制衡。即便川普的作風強硬,但美國畢竟是實行三權分立相當徹底且民主成熟的國家,所有的政策不會是川普一個人說了算。再者,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各州有立法和行政權,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職權劃分受到《憲法》規範。若是川普的選舉政策在執行上違背《憲法》或干涉到州政府的職權,屆時恐怕無法順利兌現。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在墨西哥邊境建牆,需要州政府的配合才得以執行。其實川普在勝選宣言內已隻字不提在墨西哥邊境建牆,就算真的要兌現這項選舉支票,也必須編列鉅額預算,可能在國會被否決。雖然目前國會兩院多數為共和黨,但川普是共和黨內政治不正確的異類,他大罵共和黨建制派,許多共和黨員與他劃清界限,甚至在選前表態寧投希拉蕊,也不願投川普。因此就算行政權與立法權都是共和黨,川普在運作上也會受到黨內的約束。
此外,川普的勝選並非絕對,雖然在選舉人票上以289張勝出;但在普選票方面,截至台灣時間11月17日為止,已開出1億3,000多萬張,希拉蕊領先川普100多萬。總統大選已結束1週,全美各地仍有抗議人士不願接受川普當選結果,部分州甚至提出要求公投脫離美國獨立,另一方面在社會公益請願網站Change.org,民眾發起連署要求各州選舉人團在12月19日時,改投希拉蕊而非川普,目前已超過428萬人參與連署,離目標450萬人近在咫尺。由於川普並非全面性的勝利,因此在政策推動上,相信會更加謹慎,而非選前的大放厥詞。
公平貿易料將取代自由貿易
川普若要回應支持他的中產階級或是白人藍領,首要之急是改善就業機會,尤其以製造業為主,其產業關聯效果高,不但可帶動其他產業,在創造就業機會與推動薪資成長上也扮演關鍵角色。他認為全球化後的自由貿易對美國製造業不利,而要求公平貿易。以中國為例,2001年進入世貿組織(WTO)後,大量低價產品出口到美國,導致發生鉅額貿易逆差。同時美國企業為追求成本最低化,也開始在中國設廠生產,造成美國失業率上升而製造業薪資下降。
預料川普將會採取製造業減稅與採取公平貿易等各種可能手段,藉此保護美國製造業的利益。可以預見的是,歐巴馬政府致力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將會暫緩;若要繼續推動貿易協定,必須以美國的利益為優先,如與貿易對手國設置貿易保護措施等。另一方面,為了縮小貿易逆差,預料會透過匯率政策讓美元貶值,減少外國貨進口的競爭力,所有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國家都會受到衝擊。除了打擊不公平貿易外,川普同時也會以企業經營手法,如採取減少政府管制、減稅與降低利率來刺激企業投資,將過去在外投資的美國製造業拉回美國本土,為國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雷根主政時期讓民粹主義與經濟緊密連結,川普當選的時機與雷根時代頗有相似之處。在雷根的帶領下,美國經濟從衰退走向復甦,川普打著民粹經濟主義的大旗當選總統,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複製雷根經濟學,提出減稅、減少政府管制以及採取保護主義等。即便有狂人之稱的川普,在美國民主制度三權分立以及並未獲得絕對民意的支持下,選前極端政策兌現的可能性不高。只不過「川普經濟學」(Trumpnomics)能否「讓美國再度強大」,那就有待時間來檢驗。(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016年12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