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中研院演講我的旅程。(圖/翻攝中研院粉絲團直播)
記者周康玉/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13)日到中研院以「我的旅程(My Journey)」為題發表演說,這是他10/2宣布退休後首度出席的公開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張忠謀竟然只用「三條時間軸」和「三張簡報」就可講述他長達86年的人生旅程,符合他精確、簡要、實事求是的工程師性格;但每每提到他的夢想和興趣時,又忍不住流露出詩人般的感性。
這場演講一小時,張忠謀大方和學生們分享他的人生經歷,包括出生、經歷戰爭、家族遷徙、到最後美國念書求職等過程,這場演講,彷彿是張忠謀的人生回憶錄;同時也開放半小時問答,對於演講邀約大多是拒絕的他,幽默地說:「因為是面對年輕人他才願意來分享,因為成年人比較無法教育了(beyond educable)。」
長年跟在張忠謀身邊的台積電同仁說,董事長邏輯、思慮向來很清楚,因此他也要求同事也能跟上他的節奏。這場演講也將他工程師基因展現的淋漓盡致。
先說這三張投影片,第一張投影片指出他的人生旅程其實就是外在致力追求的過程,並且把他的人生旅程三個面向,加上一個中心思想,包括物理上的旅程(physical journey)、志向和職涯的旅程(Aspiration and career journey)、求學過程及學習的旅程(educational and learning journey),最後是他終身學習的中心思想(life-long learning),這四個面向環環相扣,相互影響、補足。其中,以求學過程及學習旅程是最為重要的,「95%以上的學習都是來自於求學階段以後」他說,因此他也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
▼張忠謀用三張投影片講完一生,下圖為第一張。(圖/翻攝自中研院臉書粉絲團)
第二張投影片則是將第一張所提到的三個人生旅程,分別用三條時間軸來呈現,還有上頭還有一個個刻度去標示幾歲到幾歲做了些什麼,當代的年分、年齡、志向轉變、職涯、當時致力學習的事物標示三條線圖上,就像專案管理最常用的「甘特圖」那樣的井然有序,彼此還能橫向互為論述、交互影響。
然而看似用科學方法描述他的人生,但每每提到他的興趣、志向,卻難掩他詩人的一面。詩人的一面不光是從他在自傳中「17歲以前想當作家」的自白;更從他講述人生歷程時,鉅細靡遺地記住每個重要時間點,記住家人在做的每件事,透露他的感性與懷舊。
▼張忠謀演講第二章投影片,用三條人生時間軸說完自己的大半人生。(圖/翻攝自中研院臉書粉絲團)
最後一張投影片,張忠謀講述他所定義的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並不是中國俗諺「活到老學到老」,也不是為了學位而學習,而是指為了職業生涯甚至下一個階段所做的學習,這不是一個概念或價值而已,他強調必須是有計畫的實現,因此他也將這些實踐方法步驟羅列,並且每周要規劃多少小時來執行這項學習,這時的他,又回到講求研究方法的工程師那一面。
演講約莫一小時進入到問答階段時,有同學發問怎樣才算成功的人生?他感性回答,成功有很多方面可以表現,對他而言,當他覺得幸福,他便覺得他成功。
定義完成功,張忠謀也幽默一下表示,當然他也可能因為賺很多錢而感到很幸福,但真正的幸福不能只侷限在物質上,他舉例,在他55歲那時會選擇放下德州儀器優渥薪資和安逸的生活來台灣,就是為了重拾他的興趣,他一直都很努力在追尋幸福。
▼張忠謀接受中研院長廖俊智的紀念品。(圖/翻攝中研院粉絲團直播)
▼張忠謀接受中研院邀請演講全程直播。(影/轉載自中研院粉絲團直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