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採訪、撰文/張莉君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全球人口在2050年之前可能暴增至90億以上,而食物需求將會較現在多出7成。全球氣候異常,導致農作物種植環境難以掌握,讓糧食短缺成為世界性議題。對於以農立國的島國台灣而言,這些問題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然而,2016年農委會統計,台灣農民人口平均年齡高達62歲,如何能夠不讓台灣獨有的know-how(專業知識)斷層,長期與農民交心的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認為,物聯網科技是農業發展的解方。
黃能富表示,現在台灣民眾對於生產履歷相較於過去已經熟悉許多,用手機掃一下QR Code,就可以知道這些蔬菜水果從哪裡來。不過,整個生產過程中,水質、空氣或是土壤有沒有受到汙染,從生產履歷看不出來。
「現在的生產履歷還是一個點,如果把物聯網科技放進來,它就變成一條線。」黃能富解釋,透過物聯網科技,能夠收集農作物成長期間的數據,連續性的監測,讓生產履歷更有說服力,加強外界對於農作物的信任程度。
以物聯網收集數據和監控
「每一瓶葡萄酒都有故事。」試想歐美可觀的葡萄酒產值背後,更令人嚮往的是,葡萄酒的故事,哪一年氣候異常、哪一年產量特別少,手上這瓶葡萄酒是如何努力克服環境後生存下來,成為口中的美酒,這些過程讓品嘗的你我充滿無限遐想。
如果透過物聯網科技長期收集數據,台灣就有機會更快發展精緻及精準農業,這些獨特性及差異性,將為農民辛苦種植的成品加分,讓每種作物都能夠透過物聯網科技「說故事」。
物聯網科技能為台灣農業帶來什麼改變?黃能富認為,引進自動化,首先是解決台灣缺工的問題,其次是農民老化。雖然台灣農業技術令人稱羨,農民種出來的作物也很好,但是一天到晚都很累,缺工跟人口老化問題讓農民「做抹來啦!」(台語)。
聞名遐邇的宜蘭三星蔥,是黃能富成功利用物聯網科技幫助農民的案例之一。蔥白長、質地細緻、外表挺直、肉厚又柔軟,是三星蔥最大的特色。不過,要能種出這樣的三星蔥,蔥農最不想遇到的是強勁的風,折斷了的三星蔥,恐怕也讓蔥農辛苦的收入跟著腰斬。
風速過大的時候,也許是三更半夜,或者蔥農無法時時刻刻待在農田旁邊,透過物聯網科技裝置感測風速儀器,就能夠自動將網子放下來,「破風網」擋住了強勁的風,保護三星蔥能夠細緻又挺直的成長,農民不再完全「靠天吃飯」,降低風險,品質更好,產量也能更加穩定。
農業、養殖、畜牧都適用
這樣的物聯網科技,同樣可以適用到養殖業及畜牧業。就像澎湖外海的箱網養殖,如果有油輪擱淺漏油,物聯網科技能夠隨時進行水質檢測,消除消費者對於養殖漁獲是否受到油汙的疑慮,對產品的信任度提高,漁獲的價值自然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因素干擾,漁民可以得到適當的報酬。
同樣是養殖業,要想解決台灣西南部的地層下陷問題,黃能富認為,科技一樣有答案。過去漁民遇到冬天寒流,防止低溫讓養殖魚翻白肚,除了半夜一直起來量水溫,在水中加入溫熱棒,甚至抽取地下水來提高水溫,是讓地層下陷的主因之一。
科技能改變什麼?黃能富說,寒流來襲前夕,透過太陽能板吸收的熱能,加熱魚塭,提前增加水池的溫度。也許還是要抽取地下水,至少抽取的量不會太多,「減少惡性循環」。物聯網科技引進的自動化技術,未來有望擴增到農林漁牧等各個產業。
IC產業可協助農業物聯網
「自動化設備不能太貴。」黃能富指出,很多農民願意投資溫室等設備,是因為已經找到固定通路。台灣農民多屬小農,看得見固定收入,才有誘因提升設備跟技術。就像他協助的三星蔥農,願意投資設備,背後其實是有鼎泰豐的長期合約支持;看得見的回收,加上不能斷貨的壓力,給了農民投資自動化設備足夠的誘因。
然而,農業想要自動化,引進物聯網科技等新技術,過去只能倚靠國際大品牌,「品牌」加持的結果,高單價、一次性的大量投資,讓台灣小農望之卻步。黃能富認為,台灣IC產業發達,有機會把相關設備做得便宜又好用,降低農民使用物聯網科技的門檻,有機會邁向精緻、精準農業,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
「台灣剛起步,世界也才剛開始。」產業要能順利發展,市場一定要打開,單靠台灣市場太小,想要到國際舞台一拚高下,黃能富建議,在世界還沒有領先太多的時候,台灣政府必須扮演扶持的重要角色。就像中國大陸,讓產業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透過官方保護,讓產業有機會成長。不管是鼓勵,還是創造需求,政府融合資源、農民願意投入,「一拉一放」產業會成長得更快。
此外,為了讓台灣農業能夠發展得更好,面對平均農民年齡已經高達62歲的現況,黃能富建議政府建立「農業達人資料庫」,把農民腦海裡的各種農作物know-how經由數位化技術保留下來,讓台灣引以為傲的農業技術順利傳承。
「糧食不足是全球性的問題,不是只有台灣的問題。」黃能富認為,台灣最強的農業技術,過去協助世界各國的方式,是透過農耕隊出征,但是派10隊出去只能到10個地方,如果農業技術建立成數位化的資料庫,除了可以規模化大量種植之外,透過物聯網科技即時傳回數據,對於台灣已經擁有不少達人寶貴know-how資料庫而言,更是錦上添花。
健全產銷吸引青農從農
不過,很多農民「會種不會賣」,就算物聯網科技提升品質、增加產量,沒有好的通路,最後如果只是隨便找個批發商,以便宜的價格出售,這些投資就失去意義,回收成本更遙遙無期。從種植到銷售,幫農民找好通路,農民安心種植,看得見回收價值,才可能改變整個產業型態。
讓青農回家,物聯網科技可能也有答案。不少青農回鄉務農,懷抱著夢想,貸款好幾百萬,最後如果「穀賤傷農」,只會讓更多年輕人望之卻步。要讓青農回家並不容易,一旦慘賠,黃能富擔心,「他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政府必須投入資源,配套跟通路一樣要有,是黃能富認為能讓物聯網科技完整幫助農業的一條龍措施。
黃能富強調,「前面要有灘頭堡。」一開始由政府率先投入資源,建立起典範後,農場就會找到更多農民,將這種成功模式擴散出去。「種子要種下去,讓它慢慢發芽。」加入新技術跟有意願參與的農民,台灣農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台灣銀行家1月號雙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