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人工智慧將搶走人類工作。(圖/Pixabay)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來,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等技術興起,市場紛紛憂心這將導致全球各產業大幅裁員。不過,根據外媒Venture Beat引述市場研究業者顧能公司(Gartner)的預測,AI產業未來將帶來230萬個就業機會,且數量遠高於自動化技術淘汰的工作機會。微軟大中華區總裁柯睿杰也表示, 5成6的職缺有望在3年內轉型配置成高附加價值的工作。
顧能公司預估,AI自動化技術處理的關鍵,在於事先熟悉各種案例,而這必須仰賴訓練員先行產生、收集以及管理相關數據,來協助訓練AI,而範圍包括初階的手動數據標記作業,也囊括培訓AI評審的專業級工作,過程當中的資料數據都必須由訓練員一手包辦。此外,即使AI已經存在,它也仍然需要不斷受訓,進而增加性能,以及跟隨不斷變化的科技產業腳步。換句話說,AI訓練員、測試員也將是新興大量職缺。
據統計,目前市場短缺大量AI工程人才,顧能公司也指出,像是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資深AI研究人員,薪資中位數已達34.5萬美元,不論是從物理學、生物學到軟體工程,都需要AI工程師相關分析能力以及創造力。顧能公司指出,到了2020年,AI將幾乎佔據所有軟體產品,其工程師職缺自然是炙手可熱。
在照護者與社工人員部分,顧能公司認為,AI與醫療產業相結合後,在未來有望發展成全民都能負擔得起的現代健康服務,加上全球人均壽命提高,長者照護需求也將隨之增加。藉由AI接替負責繁瑣、重複性高的工作之後,人們就能擁有更多時間從事其他活動,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很難被複製的。
另外顧能公司表示,在銷售和行銷經理方面,AI AI可能取代部分銷售以及行銷工作,例如將特定業務自動化,讓行銷經理的工作效率更高,但無法全面替代。而創業部分,受惠於AI將繁瑣的行政業務自動化,預計創業活動表現將因此強勁增長。
柯睿杰也預估,物聯網、大數據、雲端服務、行動應用、AI等新科技所驅動的產品及服務產值,到2021年將占台灣GDP至少50%以上,且數位轉型有望幫台灣帶來150億美元(約新台幣4408億元)的GDP貢獻。
▼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科技有望幫台灣帶來150億美元的GDP。(圖/視覺中國CFP)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