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mart智富雜誌 編輯部
經濟學可不是經濟學家的專利!小至傳統市場交易,大至企業經營、國家政策,全都與經濟學息息相關。然而一般人對經濟學總是有著「數字多、公式多、理論多」的刻板印象,因此避之唯恐不及,但經濟學的本質並不難理解,因為其研究主題是「人」,討論的是人的互動、資源的選擇與分配等行為。
《生活就是經濟學》(Economics Made Simple)作者梅森.皮里(Madsen Pirie),就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搶購、合作與競爭等現象出發,整理出83個常見且必須了解的經濟學名詞,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經濟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逐步引導讀者的視野延伸至大環境。
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梅森‧皮里說明,在判斷事物的價值時,時間是一項重要因素,因為人們常會認為,當前的滿足感比未來的快樂更有價值。如果要求一個小孩子選擇現在得到巧克力或明天得到巧克力,一般預期他會選擇立刻享用巧克力。然而,當我們替換成現在1條巧克力或是明天2條巧克力時,他的選擇就會變得很有趣了。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我們來說,即刻的享受會比遙遠未來的享受具有更高的價值。即時的享受比較是確定的,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之後是否會發生什麼事,讓我們未來的享受受到阻礙。他不用等待就可以享受,事後還能將其當作回憶。
由於遙遠未來的享受比較不具價值,因此必須增加一些額外價值,使它變得有利可圖。我們必須獲得額外的價值,才會願意放棄即刻的滿足感,因此就產生了現在得到1條巧克力或明天得到2條巧克力的選擇。
因為遙遠未來的報酬必須比立即的報酬增加一些價值,這就產生了「利息」(interest)的概念。所以,借錢出去以獲取利息的人,放棄當前消費,為的就是能獲得更多錢在之後花用,他們是為了累積財富而進行投資。他們能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其他人想要借錢,而且準備好為此付費。投資是投入資源去運作,利用它們來產生更多錢,取代花錢所帶來的即時享受。
人不只藉由交易、交換與隨之而來的專業化來累積財富,他們也會投入當前的部分資金,使未來可以獲得更多資金。所有投資都涉及自律與自制,這是一種為了在未來得到更多、現在少用一點所做的準備。並不是因為貪婪或自私而使人想要透過投資來增加資金;相反地,這意味著每個人渴望讓自己的條件變得更好、改善生活,而且憑著自己不需要當下資金的能力,換取未來的預期收益。
除了時間,投資還涉及了另一個因素。用這筆錢買其他東西所帶來的樂趣,投資人肯定要因此獲得補償,但投資人也必須考量,在相同期間內,投資金錢在其他用途的情況。當我們把錢使用在某件事情上時,也就決定了這筆錢不會用在其他事情上——這被稱為「機會成本」,指的是當選擇某一種使用方式時,其他的機會就被排除了。因此我們必須全盤地加以考量,包括有些用途或許會賺到更多的錢。
例如,當我投資4,000英鎊在屋頂裝太陽能板,我預期會節省電費,但我其實也可以把這筆錢投資在年利率5%,意即200英鎊的債券上。這就是機會成本。所以除了4,000英鎊之外,我也放棄了每年賺200英鎊的利息,要等我1年電費至少省下200英鎊之後,這項投資才算開始有達成真正的節約。
接著,我要考量太陽能板的預期壽命,多久必須要更新。在下雨、下冰雹、降霜的情況下,它可以使用多久?樂觀情況下也許是20年,這表示我以每年200英鎊的速度在消耗我的4,000英鎊,因此在我開始有真正的節約之前,1年至少要節省400英鎊的電費(編按:包括本來可以賺到的利息200英鎊,以及每年200英鎊的折舊費用)。
這一切要記住的規則是,每做一個活動,都是以犧牲其他可能可以做的事作為代價:在一個活動上花費的時間,就無法用在其他活動上;買一個物品的錢,無法再用來購買其他物品;將資金投資在某個領域,就不能再投資於其他地方。經濟學與選擇息息相關,而且除了在經濟活動上做出決定,我們也必須考量可以做出的其他決定。(本文摘自《生活就是經濟學》第2章)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Smart財經好讀
★小資族速配的高勝率當沖策略
★交易創造財富 什麼都不做才會貧窮
★存錢理財=過苦日子?10年資產翻3倍,艾蜜莉:該享有的娛樂我也沒錯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