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宜凡 攝影/陳之俊
對於老房子,你的印象是什麼?破舊、危險、不堪使用?還是散發舊時美感的古樸建築?抑或販賣懷舊風的文青咖啡廳?
現在對老屋,你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從剛揭曉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便可看出端倪。
把脈城市溫度,老屋「轉生術」正當紅
相較於其他縣市,多半從古蹟保存的角度出發,身為全台地價最昂貴、老屋比例也最高的首善之區,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主辦方,卻是市政府的「都市更新處」,推廣思惟自然與眾不同。
自2001年的「都市彩妝」活動開始,台北市便開始鼓勵老舊建物的整建和維護,並在2012年更名為「老屋新生」獎,讓都市保持自身的歷史紋理之際,同步翻新地方的景觀和文化底蘊。
台灣都會區老屋比率甚高,多已來到必須重新整建、維護、甚至啟動都更的當口。
事實上,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全台近半數房子的屋齡都超過30年,台北市建商公會更調查指出,使用執照逾50年的「危老」建築,在台北市就有近2.5萬棟。如何讓老屋延續生命,同時邁開都市更新的腳步?如今可說是迫在眉睫。
對此,進行到第19屆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今年便以「台北溫度」為主題,並按:住宅、非住宅、社區空間三大類,徵求各種別具新意和設計手法的老屋改造作品,最後吸引到破紀錄的95件作品參與角逐,顯見老屋翻新的浪潮有多麼熱烈。
由於參賽踴躍,為避免遺珠之憾,評審團隊除選出三個組別的首獎,也針對翻修技術、經營手法、故事行銷及網友票選等不同層面,另外頒發四個特別獎,鼓勵更多老屋新生的可能性:
綜觀本屆得獎作品,可發現幾股新的老屋運作趨勢,正在悄悄蔓延。
新視野:老屋非守舊,引入更多國際視野
首先,是與眾不同的設計概念。
擔任本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委員會召集人、自己也在西門町經營老屋「日常經典」的建築師黃金樺觀察,過去大家常執著於老屋改造到底要「復舊如舊」、還是「賦予新生」?坊間也出現許多刻板使用模式,如咖啡廳跟展覽館,彷彿老屋只能有這些固定用途。
不過,今年的參賽作品,卻有許多擁有旅外背景的設計者,替老屋注入了更多國際視野跟設計想法。
比方,位於大稻埕舊街區、拿下技術特別獎的「Bito.永樂」,便為一棟拆到一半的四層樓廢墟,重新賦予了新生命。
承襲了過去永樂座的藝術表演氛圍,目前Bito.永樂改造為知名動畫工作室「甲蟲創意」的辦公室。
為了不干擾街區建築的歷史感和清爽面貌,Bito.永樂把所有冷氣壓縮機和天花板管線重新配置,改以大面積的窗景設計,太陽下山後,整棟建築彷彿老街區裡微微透光的巨型燈籠。
有趣的是,該建物原本為1920年代的「永樂座」後台舊址,當年是以東京帝國劇院為樣板的歌舞表演場地,如今變成2017年以台北世大運廣告《Motion in Taipei》備受好評的「甲蟲創意」辦公室,可說是兩個時代文化潮流之間的傳承。
此外,不僅保留昔日的建築風貌,Bito.永樂也在內部帶入許多屋主在紐約工作多年的生活記憶和城市美感,如摩登風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光影交錯的現代建築感,都讓空氣中充滿騷動的創意能量,巧妙地呼應當年的永樂町舞台表演氣氛。
獲頒故事特別獎的「玩味旅舍」,前身是擁有近40年歷史的老飯店。
新體驗:老屋可以玩,還能說故事
其次,老屋不是只能賣古早味跟懷舊風,還能訴說許多好故事。獲得故事特別獎的「玩味旅舍」(Play Design Hotel),就是一個把老屋「玩」得很徹底、改得很有趣的作品。
繼承前身「和泰大飯店」近40年歷史的旅館經營模式,玩味旅舍以台灣設計故事說書人的角色,把僅有的五間房都當成策展空間,從家具、擺飾到各種日用品,每間房都至少置入30件本土品牌,讓外國遊客在住宿過程中認識台灣的文化和設計觀點。
比方,進入Play Tea Room「品茶趣」這間房,房客可以親自泡壺茶,體驗台灣特有的品茶文化。另一間Future Lab「未來實驗室」,則展示了多件由本土設計師發想的「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前衛作品,引人反思你我與外在自然界的關係,很適合極需靈感和創意刺激的人來此沈澱、思考。
無怪乎不少住過的網友都描述,這裡不僅是家老屋改造過的旅館,簡直是「可以住進去的展覽館」!
玩味旅社不但把每間房都當成創意策展空間,更置入許多前衛又燒腦的「思辨設計」作品。
另一間獲得網路人氣獎、隸屬「天成文旅」(COSMOS CREATION)品牌的「華山町」,則融合1950年代的金融業舊倉庫特色,以及周遭社區的酒廠產業記憶,讓它以設計旅館的有趣面貌重新回到現代社會。
走入大廳,你會看到無梁板構造和漏斗狀圓柱等二次大戰後的美式建築風格,而從雙層鐵窗、圓形透氣孔、金庫鐵門等元素,也可察覺多年來鮮明的金融機構歷史痕跡。
不僅如此,華山町還設計出:信用卡造型房卡、早餐金幣、金色馬克杯等系列商品。一樓的銀行金庫原址,如今更成為遊客最愛拍照、打卡的裝置藝術景點,讓人笑開懷地拿著金磚合影,說這裡是全台「含金量」最高的旅館,應不為過。
歷史超過一甲子的銀行舊址,如今改造為潮味十的設計旅館「華山町」,一樓轉角的老金庫,成了最佳打卡景點。
新期許:從老屋開始,帶動街區活化
最後,過去外界關注老屋改建的焦點,多半集中於建築本體的翻修手法和設計美感。
時至今日,黃金樺認為,「現在,大家更希望要有『公共性』!」寄望從老屋本身帶動周圍鄰里和街區空間(Neighborhood)的活化,替老舊社區引入更多活水和改變元素。
從眾多作品裡脫穎而出,被評審賦予經營特別獎、原為北一女教師宿舍的「台北NPO聚落」(Impact Hub Taipei)就是這樣的例子。
原本荒廢近20年的四層樓建築,透過一番整建和維護,如今不但成為色彩豐富、光線明亮的共同工作空間,還吸引了多家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青創單位與公益商店進駐,不僅成為刺激社會良性質變的基地,更是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隊最新的公私協力成功案例。
獲得本屆故事特別獎的作品「台北NPO聚落」,前身為棄置多年的公立學校職員宿舍。
19年來完整參與評選過程、看遍近850件案例的台北市都更處處長方定安觀察,由民間自發啟動的改造案例愈來愈多,顯見在城市進步的過程中,老屋不是非得打掉重蓋或等待都更等,只要經過適當的整建、維護與活化,就可能成為改變街區風貌、為地方灌注新生命力的創新起點。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城市學》頻道;更多文章請上官網:https://city.gvm.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