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瀾
前言:專攻台灣史的薛化元相信只要花心思研究經濟史、產業史、企業史, 可以培養出一定的理財能力,而他自己在判斷是否買進某一檔股票時, 一定也會熟讀該企業的產業史。
歷史學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問,只要活用所學,對求職、理財都頗有幫助。」在台灣史學界享有令名的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澄清,外界認為歷史系畢業生拙於理財,與事實有些出入,「以投資股票為例,最重視研判中、長期走勢,這正是歷史系的專業!」
報紙啟蒙投資興趣
醉心商戰小說,以小窺大
被李永熾、張炎憲等知名歷史學者推崇為投資高手的薛化元謙稱,在歷史學界,比他更懂理財的學者所在多有,歷史系畢業生只要願意花心思研究經濟史、產業史、企業史,理財能力絕對不差。但對他而言,投資股票僅是教學、學術研究外的休閒娛樂,投注的時間、心力並不多;由於專攻台灣史,薛化元以買賣「愛台灣概念股」為主,獲利讓他相當滿意!
國小時,因為崇拜成吉思汗、拿破崙等人物,薛化元便立志成為歷史學者;但他卻未就此荒廢數學,而他在政大歷史系、台大歷史所與博士班就讀時,不僅特別研究經濟史、產業史,還幫雜誌撰寫相關文章掙錢,在大學教書後,也曾開設經濟史課程。
薛化元的財經知識啟蒙,始於國中一年級。當時,薛化元全家住在父親開設的公司樓上,公司訂閱數份報紙,包括《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起初吸引他的,是上頭連載的商戰小說;不久後,他便熟稔艱澀的財經專有名詞,連生澀、冷硬的財經新聞,也讀得津津有味。
國中畢業後,薛化元隨父母從台中搬到台北,也考入士林高中(後改制為中正高中)。母親為他延聘了一位台大造船系的學生當家教,這位後來成為《經濟日報》管理階層的大學生是股市高手,常與薛化元的母親討論股票投資;所以,薛化元雖忙著準備大學聯考,財經知識卻也同步成長。
如願考進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成為媽媽買賣股票的代理人。在七○年代,大多數大學財經科系的學生,對股票仍十分陌生,但就讀歷史系的他,對證券一點也不生疏;看多了財經新聞,他在學生時代即「微型創業」,當起書販個體戶,向出版社大量批貨,再轉賣給老師、學長、同學。他微笑地說,除了註冊費,沒向父母伸手要過生活費,完全自力更生,畢業時還存了好幾萬元。
到了八○年代初期、中期,台股加權指數暴漲,買股票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但比同儕更早涉足股市的薛化元,反倒連一張股票都沒買;原因無他,此時他以貸款購屋,財務較為吃緊,加上堅持不借貸買股,所以雖與台股飆漲時的暴利無緣,卻也免於其後股市崩跌時的椎心之痛。
力推「愛台灣概念股」
經營穩健透明,長線報酬不俗
八○年代後期,薛化元終於有閒錢可投資。在友人的牽線、介紹下,承購若干未上市公司的股票;2年後,獲利已超過30%,便將其全部出清。之後,薛化元改買上市櫃公司股票,尤其是「愛台灣概念股」,雖然其股價普遍偏低,不乏「雞蛋水餃股」,但配股、配息穩定,長期獲利仍遠超過定存。
「生產基地在台灣、高比率雇用台灣勞工,企業主形象良好、熱心公益的上市櫃公司,可稱為『愛台灣概念股』。」薛化元解釋,這些股票多屬傳統產業,雖然他也多次被套牢,但只要逢低加碼且中、長期持有,幾乎都有不錯的獲利,「購買這些股票,應有利於台灣產業發展,提升勞工就業率!」
薛化元強調,並非購買其他股票的投資者,就不愛台灣,但「愛台灣概念股」財務較透明、獲利較穩定,股價較不會暴起暴落,即使在經濟最差時,表現也比大盤來得好,是散戶的理想選擇。他常鼓勵同儕購買「愛台灣概念股」,也身體力行,將史學方法運用至選股上。(本文節錄自425期財訊雙週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