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委員會。(資料照/記者吳康瑋攝)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中油今年8月6日在苗栗執行天然氣探井電測作業時,探測器竟卡阻地下,且經過4個半月的時間,該放射性物質仍卡在探井處,至今皆未取出。對此,原能會輻射防護處副處長蔡親賢於今(22)日指出,中油已執行5次打撈作業,但都沒有成功撈出,因此已要求中油改以國際採用之「電鑽打撈」解決,並在明年一月中旬遞交完整執行規劃,希望最快在明年年中完成清撈。
據了解,中油探採事業部採油工程處在今年8月6日執行苗栗地區天然氣探井電測作業時,發生探測器卡阻於地下約2千8百餘公尺處,該探測器內含3顆放射性物質,2顆銫-137及1顆氚-3。對此,蔡親賢指出,現場為天然氣探井區域,周邊有架設實體圍籬,除避免誤入,還可以避免輻射影響外界。
蔡親賢指出,該放射性物質經釐清後,發現皆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射源風險分級最低等級的第五類低風險射源,並且卡阻事發處為密閉空間,整體含氧量低,因此對外界的影響更是低微;不過目前已依游離輻射防護法相關規定,放射性物質的機具若未於6個月完成修復,要求其申請射源停止使用,而中油也已完成射源停用申請。
針對中油執行5次打撈卻遲遲未能順利回收射源棒,蔡親賢指出,主要是因技術問題一直無法完成打撈任務,而原能會也是因其打撈進度遲遲未能達成,才建議中油改採「電鑽打撈」的方式來處理。至於為什麼時隔四個半月才做出該建議,蔡親賢說,電鑽器具不僅體積較大,所需花費的費用也相當高昂,且須從外地移入,要有很完善的規劃才能執行。
蔡親賢表示,目前該處在原能會的偵測下,並沒有發生環境輻射,而射源皆為密封保存,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射源風險分級最低等級的第五類低風險射源,在30公分以外皆為一般背景單位,不會造成永久傷害,且原能會也常態的進行多次偵測,在距離3公尺、5公尺、200公尺,最遠至2.8公里處進行探查,發現皆無輻射發生,因此請民眾務必安心。待中油明年一月中旬遞交電鑽打撈作業的完整執行規劃,最快將在明年年中完成清撈,解除危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