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決戰電動車市場之操作策略

文.陳榮華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日前宣布,2030年電動車全球銷量目標大幅上調到350萬輛(2030年全球銷量預估2500萬台,占比至少14%),比過去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合計銷量200萬輛的目標大增至1.75倍,在這趨勢題材下,台廠供應鏈族群最先受惠,應該以電池及相關半導體較為受惠。

看好的主要的理由為:
一、舉凡利用馬達作為驅動力的車輛均稱為【電動車】

零件主要分為電池、電子控制、馬達三大類,未來電動車將取代燃油車成為主流車系。因此,電動車可望全面使用磷酸鋰鐵電池(LFP),讓電池材料、功率元件等嶄露頭角,汽車電池這塊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看好電池概念股將直接受惠。

近期豐田在近期的電池業務線上說明會直接表明,將投資金額將高達134億美元(約新台幣3,726億元),也宣告要在2030年量產固態電池純電動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電池材料廠商幾乎都有涵蓋到電動車電池製造的所有範圍,從三元材料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到電池電解液等關鍵材料,台廠都有相對應的供應鏈。

電池相關各廠目前雖然沒有自己的品牌,但仍能透過如Panasonic等日、美、歐品牌廠的代工機會切入商機,豐田此舉對於原有特斯拉供應鏈有訂單的加分效果,看好電池相關產業有一定受惠空間。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供應鏈,還有充電樁和充電槍。由於美國總統拜登今年已制定美國將在2030年之前新建50萬個充電站,預計該政策將投入150億美元,在高速公路沿線和地方社區設立快速充電樁。雖然目前還是以美國在地業者為主要供應商,由於數量龐大,只要通過認證,台灣廠商還是有機會切入這項龐大的商機。而在電動車逐漸普及情況下,將加速政府興建充電樁,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要於 2025 年在全台建置 7,200 個慢充、600 個快充,合計達 7,800 個,可提供當年整體充電需求量的 40% 到 60%。所以相關概念可望逐漸受益。

二、電動車相關半導體絕對是2022年關注焦點。

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差異,在於引擎轉換成電動馬達、油箱換成電池,並多了電子控制裝置變流器,帶動半導體使用種類及用量大增,以電子控制的功率元件為尤。而碳化矽則是挾耐高溫、高壓、高頻率、大功率等特性,更適合電動車之用。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與碳化矽,相關個股也有出線機會。

電子控制的功率元件中,以二極體最為基礎、但卻最重要,而碳化矽則是挾耐高溫、高壓、高頻率、大功率等特性,更適合電動車之用。因此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與碳化矽相關個股較為看好。

隨著各國積極推行減排政策,內燃機發電效率成為改善重點,車廠也將傳統二極體 (STD) 更換成高效二極體 (LLD),推升今年 LLD 出貨量倍增,在安全性考量及對駕駛空間舒適性要求提升,加上全力朝智能化發展,一輛汽車搭載的電子元件數量大幅增加,除既有的低功耗元件、穩壓器等,車電系統導入如導航、溫度、影像監控、安全偵測等感測器或設備,皆帶動車用二極體需求明顯提升。

展望今年上半年,投資人可以關注最先受到相關題材的個股包括:
(1).汽車二極體的朋程: 車用二極體龍頭朋程 ,公司從油車、油電混和再到電動車,產品布局相當完整,2022年高效二極體 (LLD)、超高效二極體 (ULLD) 將持續成長,據悉,朋程明年內部營收目標年增 20% 以上。2022年隨著客戶陸續從傳統二極體 (STD) 改由高效二極體 (LLD),LLD 出貨量年增 5 成以上,超高效二極體 (ULLD) 出貨量也因今年基期低,可望年增 3 倍以上,整體營收成長動能強勁,電動車用的 IGBT 模組也準備進入信賴性驗證階段。
▲圖片來源「理財周刊」提供▼
圖片來源:台灣股市資訊網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股東由去年5月開始加碼持股1139張,外資也由持股1.7%提升至4.1%,董監持股+外資持股為38.9%,股價也由去年5月111上漲至目前244,漲幅超過1倍以上,隨著汽車產業持續復甦,車用零組件成各大車廠鞏固的料源之一,朋程 近兩個月除了持續與客戶簽訂 LTA(長約),針對沒有簽訂 LTA 的客戶也談定新一輪售價,預計明年 1 月起正式調漲,有助獲利再優化,惟短線漲幅過大宜待拉回再伺機進場。

(2).第三代半導體漢磊: 漢磊目前 6 吋 SiC 需求持續暢旺、產能滿載,3 年內則產能將擴充至 5000 片,而漢磊也首度表態將進入 8 吋 SiC 製程,預期 8 吋 SiC 基板成本將大幅減少 2-3 成,漢磊也不缺席將打入,擴大營運動能,法人指出,SiC/GaN將是未來電動車的功率元件材料,隨著電動車市場未來將快速成長,將帶動第三代半導體廠的營運表現。

大股東在去年8月增加持股560張,代表看好該產業未來趨勢,惟全體董監+外資持股比例甚低(22.3%),股價較易受外力操控影響,尤其是投信及主力大戶,但基本面佳逢回可伺機布局,上半年在第三代半導體及電動車熱潮帶動下,股價或有表現空間。

▲圖片來源「理財周刊」提供▼

(本文提起個股只做教學示範,不做推薦買賣依據,投資人應審慎評估風險,適當操作)

▲圖片來源「理財周刊」提供▼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111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
【投資致富靠自己!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關鍵字: 理財周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快訊/ETF退場! 00925確定6/5終止上市

快訊/ETF退場! 00925確定6/5終止上市

證交所今(28)日公告,由新光投信所發行「新光標普電動車ETF」(00925)因為連續30日淨值未達1億元以下,確定在今年6月5日終止上市。

2025-04-28 18:23

381萬存股族注意!8金控股東會紀念品曝光 餐廚風吸睛

381萬存股族注意!8金控股東會紀念品曝光 餐廚風吸睛

在台新金(2887)、新光金(2888)等業者公告股東會紀念品後,累計至今已有8家金控股東會紀念品開獎,預計逾381萬金融存股族有機會領好康。

2025-04-28 18:20

中國特定鋼品、啤酒反傾銷調查 經濟部認定:國內產業遭損害

中國特定鋼品、啤酒反傾銷調查 經濟部認定:國內產業遭損害

經濟部今(28)日召開貿易救濟審議會,就「中鋼(2002)及中龍鋼鐵(2048)申請對自中國產製進口特定熱軋扁軋鋼品課徵反傾銷稅及臨時課徵反傾銷稅案」以及「台灣釀酒商協會申請對自中國產製進口啤酒課徵反傾銷稅及臨時課徵反傾銷稅案」產業損害初步調查結果進行審議,2案均認定有合理跡象顯示國內產業遭受實質損害。

2025-04-28 17:00

元大金9席董事新名單曝光 4獨董來頭大

元大金9席董事新名單曝光 4獨董來頭大

元大金(2885)今(28)日公告最新9席董事提名名單,其中一般董事5席,包括:翁健、黃維誠、馬維建、馬維辰、陳忠源;獨立董事4席,分別是楊曉文、王詠心、李滿治、吳宗成,由於獨董背景涵蓋金融、證券、銀行、壽險及產業界、學術界,且4席獨董中有3人具備金管會資歷,成為亮點。

2025-04-28 17:57

38.8萬股民注意 新光金股東會紀念品送「斜背兩用加底帆布袋」

38.8萬股民注意 新光金股東會紀念品送「斜背兩用加底帆布袋」

38.8萬名新光金(2887)股東注意!新光金今(28)日正式公告股東會紀念品是「斜背兩用加底帆布袋」。

2025-04-28 16:32

快訊/52萬股民注意 台新金股東會紀念品送「精緻密封調味罐」

快訊/52萬股民注意 台新金股東會紀念品送「精緻密封調味罐」

52萬台新金(2887)股東注意!台新金今(28)日正式公告股東會紀念品是「精緻密封調味罐」。

2025-04-28 15:42

美國關稅衝擊貨櫃三雄不悲觀 關稅解決後貨量是否衝高看需求與售價

美國關稅衝擊貨櫃三雄不悲觀 關稅解決後貨量是否衝高看需求與售價

台北市輪船公會今(28)日召開會員大會,對於眼前面對的美國關稅衝擊,貨櫃三雄都表示屬於短期問題,中長期來看不悲觀。陽明總經理白崑榮指出會是供應鏈的移轉,貨物需求則是持續在成長;至於關稅問題解決後市場貨量是否衝高,萬海總經理謝福隆表示,主要看市場終端需求與商品售價,對此長榮海運總經理吳光輝表示認同。

2025-04-28 16:53

英業達宣布砸8500萬美元 美國德州設製造生產基地

英業達宣布砸8500萬美元 美國德州設製造生產基地

川普關稅戰台廠AI供鏈向美國移動再添1筆!AI伺服器業者英業達(2356)今(28)日公告,將授權子公司於投資金額不超過8500萬美元內,在美國德州尋覓適合的生產廠房。

2025-04-28 16:41

3月景氣燈號減3分 國發會:留意關稅對國內景氣影響

3月景氣燈號減3分 國發會:留意關稅對國內景氣影響

國發會今(28)日公布3月景氣概況,3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34分,月減3分,燈號續呈黃紅燈。其中,加班工時雖因提前拉貨而增加1分,轉為黃紅燈,但受國際關稅政策及產能競爭影響,銷售面及股價指數轉為黃紅燈,製造業信心指標則轉呈黃藍燈,各減少1分;領先指標轉為下滑,同時指標續呈上升,顯示當前國內景氣延續成長態勢,但須密切關注後續變化。

2025-04-28 16:35

川普關稅戰 陽明:貨量不可能被美國製造取代

川普關稅戰 陽明:貨量不可能被美國製造取代

川普關稅戰影響海運市場,陽明海運(2609)總經理白崑榮指出,美國一年從亞洲進口約2300萬TEU貨量,這些貨量不可能被美國製造取代,除非美國經濟狀況惡化造成購買力下降,不然貨品未來繼續出貨機率大,長期來看也沒有那麼悲觀,畢竟全世界貿易、生產分工還是存在。

2025-04-28 16:05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