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音談亞利桑那州廠遇到困境。(圖/台積電提供)
記者廖婕妤/台北報導
《紐約時報》日前刊出在6月時對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的專訪,主題為「台積電走向全球,但仍需根留台灣」,針對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廠(Arizona,AZ廠)進展緩慢,劉指出,他已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除了《晶片法案》中520億美元補貼外,美方還需提供激勵措施,「否則該計畫很快將碰到瓶頸,台積電目前還想不到解決辦法」。
報導指出,劉德音認為要複製台積電在台灣製造的產品將極其困難,因快速開發和生產公司最尖端的晶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多達3,000名研究科學家來開發一代技術,他強調「我們不能把它放在其他地方」。
台積電已開始全球擴張,在美國建設兩家工廠,在日本有一家工廠,還可能在德國建設一家工廠。這是該公司響應美國官員呼籲減少美國對台灣製造晶片依賴的戰略的一部分。
劉德音說,他大約每3個月訪問一次美國,「我們在國會、商務部和白宮之間有著非常好的關係,我認為他們了解我們。」
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進展緩慢,營建成本至少是台灣建廠4倍。劉德音說,他已告知美國政府,除了晶片法案提供的520億美元補貼外,還必須提供美國企業購買美製晶片的獎勵措施。他說,「否則將很快碰到限制」。
另外劉德音拒絕「矽盾」觀點,亦即台灣晶片生產實力嚇阻了中國的軍事行動,並取得美國支持。他認為美國、中國都需要台灣的晶片,他說,「中國不會因為半導體而入侵台灣,也不會因為半導體而不入侵台灣,這實際取決於美國與中國 ,他們如何維持雙方都希望的現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