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5大國際品牌揭曉 華碩蟬聯榜首、趨勢科技居次

▲▼2023年台灣25大國際品牌揭曉。(圖/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2023年台灣25大國際品牌揭曉。(圖/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

「2023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公布榜單,面對全球需求疲軟、經濟環境不確定等多重壓力下,今年度台灣品牌仍突破層層阻力,保持高度成長韌性。2023
年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前25名總體價值達138.42億美元,創下連續4年超越百億美元的佳績,較去年成長5%,其中前10大品牌價值也自2012年後再達百億美元,展現台灣品牌不畏衝擊,締造連年增長的堅強實力。

面對總體環境的劇烈變動,各領域企業皆面臨無法預期的挑戰,台灣品牌仍積極應對產業現況,以優異的反應力與競爭力,布局市場新機會。今年華碩持續蟬聯榜首,聯發科透過升級前瞻技術與全球客戶強化合作,為今年增長之冠的品牌。工業製造領域品牌推升供應鏈韌性與永續發展,展現強勁成長力道,如中鼎深化綠色工程,提升品牌信任度再次入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碩今年再以高達22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第10度榮登台灣最具價值國際品牌。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很榮幸再次獲選為台灣最具價值國際品牌,創新為華碩之本,品牌價值不僅是企業強度的表現,更是企業衡量國際市場定位的重要指標。相信在華碩人群策群力、努力不懈下,能持續發揮眾智共創新猷!

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指出,華碩身為全球科技領導品牌,始終將永續管理作為營運重要決策一環,透過崇本務實態度,以循環經濟、氣候行動、責任製造、價值創造四大面向擴大影響力,促進綠色價值鏈共榮,不斷形塑永續競爭優勢。

另趨勢科技奪下第2名,品牌價值成長5%,達21.82億美元再創佳績。趨勢科技累積30逾年資安專業,2023年第3季連續達成100季獲利,年營收成長率達13%,而整合資安平台在全球客戶需求的推升下創造年度經常性收入年增20%、總計超過7.45億美元,為該公司近年轉化經營策略、推動平台化轉型締造佳績,更奠定趨勢科技在雲端資安和XDR(延伸式偵測及回應)的領先地位。

科技領域品牌也不遑多讓,因應AIoT、5G等發展,研華、台達電、元太科技等皆有雙位數增幅的亮眼表現。

台灣最佳國際品牌價值調查,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委託全球第一家獲得ISO10668認證、國際權威品牌價值調查機構Interbrand進行鑑價,採用曾協助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進行「全球百大品牌價值調查」之同等品牌鑑價機制,兼顧量化財務分析與品牌經營管理面向的質化構面分析,從國際視野協助台灣企業評估自身品牌價值。

根據今年品牌價值調查結果,Interbrand點出2023年度品牌趨勢關鍵字「Redefine:Non-Stop Evolving」,縱觀全球產業環境與科技應用快速變遷,品牌不僅止於跟隨趨勢,更要勇於開創全新格局,重新定義自身價值,展現持續進化、引領趨勢的影響力。

台灣各領域品牌發展也歸納出六大關鍵議題,科技領域著眼於「無線生態X顛覆邊界」打造AI科技結合跨領域創新,重新定義產業生態系統,如台達電從工業品牌跨足商業品牌發展,提供智慧永續的解決方案。

元太科技與BMW合作,推出新款概念車驚豔大眾;趨勢科技因應生成式AI工具的快速擴張,積極強化資安營運防護;研華推出軟、硬體解決方案,引領工業物聯網發展趨勢。

電子消費領域著墨「虛實融合X數位賦能」從功能到場景全面升級,如宏碁推出裸視3D電競筆電升級遊戲體驗。

微星、威剛與創見持續深化與消費者的雙向互動,深耕虛實溝通;華碩則積極填補數位落差,在發展新興科技的同時,實踐以人為本的精神。

運動健康領域品牌疫後更邁向「戶外體驗 X 身心平衡」發展,如巨大、美利達舉辦多場戶外騎行活動鼓勵消費者擁抱自然。工業製造領域品牌全面邁入智慧製造時代,實踐「智能韌性 X 永續未來」,如上銀科技近年著重AI應用解決方案並培育研發人才;桂盟啟動ESG元年,積極達成各項減碳目標,落實永續概念。

食品零售領域推升「精準需求 X 綠色消費」,以分眾行銷迎戰消費者多元偏好,更透過低碳飲食等訴求,深度融合健康與環保理念。金融服務領域品牌以數位轉型引領創新服務,融合資安防護促進信任度,藉由新金融服務強化品牌價值,致力「鞏固信任 X互動創新」。

回顧過去發展歷程,台灣品牌始終保有「持續創新、強化韌性」的特質,處於複雜的市場環境中仍能穩定成長。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Interbrand提出「FOCUS ·OPEN」作為台灣品牌發展建議,「FOCUS」提醒品牌需「聚焦」發展,探索新可能的同時,亦需緊扣品牌核心價值與目標;「OPEN」即以「開放」的態度擁抱變革,於AI、5G、ESG等趨勢推升下,勇於拓展品牌邊界,保持高度競爭力。現今品牌的建立已不再侷限於商標和口號的表達,更致力於打造理念傳達、體驗創造、信任創建的整體性貢獻,為社會發揮關鍵領導力。放眼未來,期待台灣品牌以「Redefine :Non-StopEvolving」的精神,致勝未來,共創卓越的歷史新頁。
 

關鍵字: 華碩趨勢科技聯發科元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央行重手打房 專家:千萬貸款無寬限期月付額多繳兩萬

央行重手打房 專家:千萬貸款無寬限期月付額多繳兩萬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若貸款1000萬,房貸利率2.2%估計,名下無房產的首購族在寬限期內每月只要還1.83萬元,但名下有房產的首貸族每月要還款金額將高達3.8萬元,相當於每月要多還2萬元。

2024-09-20 00:09

快訊/中信金正式放棄!確定不併新光金 10/11股臨會照走

快訊/中信金正式放棄!確定不併新光金 10/11股臨會照走

中信金(2891)今(20)日正式宣布董事會決議,確定放棄新光金(2888)併購案。這是在金管會二度宣告不同意中信金併新光金之後,中信金確定「不玩了」,中信金重大訊息指出「本公司尊重主管機關之指示,並經董事會討論後,本案停止進行。」

2024-09-20 16:10

新青安8月受理撥貸戶數下滑 行庫分析3原因

新青安8月受理撥貸戶數下滑 行庫分析3原因

財政部今天公布新青安8月受理戶數6226戶、撥貸戶數5684戶,分別月減8.5%及27.8%。公股銀主管分析,除民俗月影響,也因依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設算的比率仍偏高,現在要先消化已核貸的案件;此外,銀行加強貸前、貸後管理態度明確,可能讓新青安假性需求逐步消退。

2024-09-20 16:46

SCFI與WCI跌幅縮小 歐洲與地中海跌幅最大、美西跌幅最小 

SCFI與WCI跌幅縮小 歐洲與地中海跌幅最大、美西跌幅最小 

貨櫃船公司減班奏效,上海交易所今(20)日下午3點公布的貨櫃運價指數(SCFI),指數報2366.24點,跌144.71點,跌幅5.76%,低於上周的-7.91%,昨晚公布的德魯里貨貨櫃運價(WCI)綜合指數本周下跌5%,跌幅也低於上周的-13%,兩項指數顯示歐洲與地中海航線跌幅最大,美西線跌幅最小。

2024-09-20 15:32

AI助攻!10大半導體廠獲利飆高 NVIDIA佔逾四成

AI助攻!10大半導體廠獲利飆高 NVIDIA佔逾四成

根據日經報導,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2024年4-6月淨利合計達3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4倍。這是六年來首次利潤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其中NVIDIA抓住GPU的特殊需求,賺取了其整體利潤的45%,另外為人工智慧製造記憶體的公司的業績也有所改善。

2024-09-20 13:17

張國煒再槓上大哥 長榮集團:勿得寸進尺、影響上市公司股價

張國煒再槓上大哥 長榮集團:勿得寸進尺、影響上市公司股價

長榮集團遺囑之爭持續延燒,星宇航空(2646)董事長張國煒再對大哥張國華及遺囑執行人等提告,甚至出面喊話「該給我的不要霸佔」,對此,長榮集團今(20)日也回應,有關張國煒控告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所指定的4位遺囑執行人及張國華違反遺囑內容一事,提出3點說明,並建請張國煒切勿得寸進尺、為一己私利妄圖影響長榮集團穩定經營以及轄下上市公司股價,而應盡早止息訟爭,始為正軌。

2024-09-20 16:38

iPhone 16銷售不如預期? 美大型電信商:賣得比iPhone 15好

iPhone 16銷售不如預期? 美大型電信商:賣得比iPhone 15好

根據外媒CNBC 報導,美國電信商T-Mobile執行長 Mike Sievert 表示,他的公司看到 iPhone 16 的銷量比去年的系列智慧型手機還要多。

2024-09-20 15:17

瑞儀收購丹麥NILT股價收跌逾 3%  外資保守看待

瑞儀收購丹麥NILT股價收跌逾 3%  外資保守看待

瑞儀(6176)宣布以2.847億歐元收購丹麥光學公司 NIL Technology ApS,美系及日系外資在新出爐的報告中都保守看待。

2024-09-20 13:56

美債ETF漲不動 專家:別急、降息大戲剛開演

美債ETF漲不動 專家:別急、降息大戲剛開演

美國聯準會日前宣布降息2碼,不少持有債券ETF的「債主」們以為可以迎接債券狂噴行情,但周四、週五,連兩天多檔熱門債券ETF都見下行趨勢,讓投資人好意外,在Dcard發文詢問,怎麼起床看盤發現走勢完全相反?已經抱了好久,不曉得接下來該怎麼辦。

2024-09-20 12:38

日央決議利率維持不變 上調消費成長支持年內進一步升息

日央決議利率維持不變 上調消費成長支持年內進一步升息

在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後,日本央行 (BOJ) 今(20)宣布將短期利率目標維持在0.25%不變,並上調消費前景預期,顯示經濟強勁復甦的信心,可能推動央行在未來幾個月再次升息。

2024-09-20 11:37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