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洪陽
前言:投資機構普遍看好QE延退對新興國家的正面效果,但所謂的效果,不過就是一段「喘息時間」,當這段時間結束,存在赤字問題的新興國家恐怕還是得再次面對衝擊。除非,他們能夠及時調整經濟結構。
「全球資金行情延燒」、「新興股市醒了」、「新興市場債的資金派對再次亮燈」,這些都是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九月十九日宣布暫不減少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規模之後,見諸國內外各媒體的標題。彷彿柏南克在貨幣政策上的戲劇轉變,是投資市場好不容易掙來的一場重大勝利。
不過,針對同樣的事件,卻有部分華爾街分析師是用「失敗」的角度解讀,他們在談論此事時,所用的說法與媒體標題大異其趣,「QE退場宣告失敗」、「金融市場試圖走回正常化的第一步即面臨挫敗」。
在他們眼中,這不是一場勝利,而是一次挫敗!
「喘息」結束後 依舊面對衝擊
為什麼會這樣解讀呢?綜觀這群「失敗論者」的觀點,普遍認為QE早退早好;愈晚退、愈遲疑,負面衝擊可能愈強大,尤其是對新興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日前指出,二○○九年以來由美國主導的極度寬鬆貨幣環境,讓許多新興國家有了「唾手可得的外部資金」,這些熱錢足以麻痺新興國家的領導者,讓他們刻意忽略不斷惡化的經常帳赤字問題,也對迫切的結構性改革視而不見,「印度就是典型案例。」此外,印尼、巴西、土耳其等亦屬此類。
難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讓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成為今年五月聯準會宣布QE退場計畫之後外資逃殺最嚴重的國度。毫無疑問,聯準會在九月十九日的聲明,讓這些國家取得了喘息時間,外資逃亡導致匯率急貶的危機應能暫時化解。問題在於,過了這段喘息時間,然後呢?
這些國家自今年五月以來對於「熱錢戒斷症候群」的努力適應,在意外地重新取得「QE嗎啡」之後,會不會又瞬間歸零?
M&G投資公司的債券基金經理人Michael Riddell評論,「新興市場對於柏南克聲明內容的激情反應,好像認定了QE永遠不會退場一樣,但事實上,QE終究會退,而那些存在赤字問題的新興國家,基本面也不容易有所改變。」畢竟,結構性問題的調整絕非短期能夠見效,當「喘息時間」結束,過去幾個月匯率遭到狙擊的國家,恐怕還是得面臨再一次的同樣衝擊。
另一方面,這一回國際資金重返新興市場的規模,恐怕也不會刻意收斂,原因在於柏南克的「狼來了」。今年夏天,全球投資市場幾乎都被柏南克在五、六月間對於「收回QE」的種種言論所主導,美國公債價格大跌、新興國家匯率急貶,如今看來,投資人對於聯準會發言的合理反應,似乎都被耍了。
此外,柏南克令人意外的態度轉變,開始讓市場相信他已認定自己現階段是「看守內閣」,明年一月卸任前不致再有重大的貨幣政策轉變;更甚者,當聯準會下任主席的第一人選從「鷹派」轉為「鴿派」,也會讓市場不再輕信這一段時間任何來自於聯準會官員的鷹派發言。
熱錢不止,這是多數投資機構認定新興市場值得再次擁抱的主因。樂觀者如摩根大通證券,在QE延退後出具報告,表示新興市場至少在今年年底以前都是多頭格局。報告中強調,接下來可望出現的新興市場牛市,是基於原先市場對QE退場預期心理所造成的熊市。
這份報告認為,所有之前淪為外資撤離重災區的經常帳赤字國,都會是QE延退的受惠者,「除了印尼,這個國家的匯率還沒有到超賣水準。」
但就像前面說的,QE延後退場,只不過是為新興市場掙得喘息時間,聯準會終會正式減少購債,在此之前,新興市場漲得愈多,屆時的修正自然也可能會愈形劇烈。
除非,那些經常帳赤字國家能夠善用這段喘息時間,進行迅速改革…【全文請見今周刊875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75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