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周刊
「台灣人以前買保險很多都是買儲蓄險,因為有許多人情保單。甚至,我們有遇到一位受訪者認為,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為,因為他認為能跟親友買保單,讓自己有面子,顯示出自己的能力,沒買面子掛不住,因此買了一堆不該買的保險,加重自己的財務負擔。」
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傅清源這樣分享財務脆弱者(簡稱「財脆者」)常見的繆思之一。
台灣金融研訓院在週一(12/2)公布2024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這已經是金融研訓院第3年進行此份調查。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金融健康力逐漸提升但財脆者(財務脆弱者)仍有改善空間。
▲由左至右,世新大學 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李怡恬組長、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張志堯主任(計畫主持人)、金融研訓院傅清源資深處長世新大學許碧芳研發長、金融研訓院高一誠院長、世新大學陳清河校長、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徐仁輝講座教授、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徐苑玲教授(計畫主持人)、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吳秋慧主任、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郭迺鋒副教授(計畫顧問)。(照片來源:金研院提供)
被騙怕了!台灣民眾防詐意識快速提升
金研院分享,首先,隨著詐騙手法的複雜化,台灣民眾的防詐意識也在快速提升。調查顯示,超過6成5的受訪者自信能夠識破並拒絕金融詐騙,也讓這次電話調查被拒絕的機率提高,從過往平均被拒絕3.5次才能成功進行一次訪問,到今年要被拒絕6.2次才能成功訪問一次。
其次,購屋及投資需求增加造就借貸熱潮升,調查顯示,選擇向金融機構借貸購屋或投資的比例增至56.3%,較2022年的43.6%大幅提升。而隨著2022年以來整體通膨上升,台灣民眾的日常支出也面臨挑戰,有79.3%的受訪者表示「支應生活」已不再輕鬆,相較於2022年,這一比例明顯上升。
另外,本次調查也發現,相較起2022年調查時,無法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的民眾,大約有18.8%,今年數據則下降到17.6%,顯然民眾整體金融韌性有提升。
8大NG行為要留意!避免成為「財脆者」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調查針對金融風險抵抗力落於「低」與「極低」的財務脆弱者,進行了深入質性訪談與分析,發現財務脆弱者有8項共同的行為迷思,包括:
一、緊急預備金的模糊界線;二、消費管理的極端分布;三、投資儲蓄混淆與衝動投資;四、快速致富的迷思與無視風險;五、對正規金融體系的不信任與脫離;六、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為;七、資訊來源的片面與過度自信;八、金融素養的M型分布。
傅清源以財脆者對保險的看法來分析:「現在大家對『買保險是買保障』的思考有改善,以前保險、投資、儲蓄都混在一起,現在對保險意識有提高。」
此外,傅清源分析,部分財脆者對資訊的吸收太過片面,「有一些太片面的資訊,像是聽網紅說就去投資,甚至那些網紅也不是財經專長的網紅」。
有些Youtuber、KOL影響力大,儘管他們不具專業背景,但財脆者可能因為喜歡與關注這些意見領袖,因此相信他們發表的理財投資意見,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知的影響來源反而更窄化。
改善財脆者處境 主管機關、金融機構都有努力空間
金研院表示,當前台灣財務脆弱者的金融行為與風險樣態,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包括社會文化的影響、金融教育的不足以及制度化支持的缺失,應該多去理解而不要責怪,透過全面性的教育與政策介入,才能逐步降低這些族群的財務脆弱性,進一步推動全民的財務健康與穩定發展。
金研院建議,要改善財脆者的處境,主管機關有3件事可做,包括強化KOL傳遞投資資訊之專業或證照要求、規範新興金融交易平台並強化資訊揭露、結合社會資源強化打擊金融投資詐騙。
在金融產業的部分,金研院建議可從兩大面向著手,像是不過度強調銷售並強化員工面對弱勢客戶之理解與諮詢輔導能力,以及研發適合財脆者強化儲蓄與抗風險的金融商品。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919配息0.72元新高,買「這價位」年化配息率有10%!工作1個月直接加薪1個月怎辦到的?
雄獅重返東區「6折回租」帝寶劉媽媽金店面,18坪1年創5億營收!為何說開30店就不開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