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楷元、張琦珍/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今(10)日突然宣布,對除中國以外的75個國家暫緩實施「對等關稅」90天。此舉在全球掀起震盪,背後真正的戰略考量是什麼?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中心主任劉名寰受訪時指出,這是一場針對盟友的「友情測試」,意圖透過關稅釋放談判訊號,同時拉攏盟友、孤立北京。
劉名寰表示,川普一向視關稅為談判工具,但這次政策轉向,「中國特別被拉出來」,顯示出對中政策未見鬆動,某種程度是向盟友釋出談判善意,傳遞「你不要去報復,你慢慢來談」的訊息,同時藉此向中國發出訊號,表示雙方可以談,但「你持續對我加徵關稅、採取報復的話,那對你沒有好處。」
▲台經院新興市場中心主任劉名寰分析川普關稅政策轉彎背後因素。(圖/合成圖)
因此劉名寰認為,川普關稅政策急轉彎,應該與中方反應有關,而非外傳因美債殖利率飆升。
至於中美關稅大戰是否有轉圜空間?劉名寰認為,川普暫緩75國對等關稅時,也說「想跟習近平談,因為習近平是他的好朋友」,感覺上雙方有一點碰頭的機會,「問題是誰要先釋出橄欖枝?因為誰先走下樓梯,可能會被解讀成示弱。」因此他認為,或許也被列為暫緩適用對象的歐盟,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而在這場「友情測試」中,台灣要如何釋出善意?劉名寰認為有三部分,第一是購買美國貨、多進口,第二則是投資美國,協助美方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第三解決匯率問題及外匯存底是否過度累積。
在美中關稅戰煙硝四起的此刻,劉名寰認為,「台灣很難兩邊討好不選邊站」,而中國的關注焦點不會在台灣身上,所以台灣的當務之急,應是「依照自己國家的利益先去跟美國交涉」,在多邊角力中爭取最大空間。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