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自明
鴻碩,是一家資本額6.3億元的中小型公司,2010年五月十日以23元承銷價掛牌,股價曾經大漲超過70元,但從此一路走跌,業績也一年不如一年,一二年還陷入虧損,總經理魯憶萱表示:「天天都有投資人打電話來罵。」雖然鴻碩在螢幕傳輸連接器,全球市占率超過七成,一年產量高達1億4000萬條,說它是「隱形冠軍」並不為過,但上市之後,「爛公司」、「騙錢」之聲始終跟著鴻碩。但今年以來,鴻碩股價出現大逆轉,從十元低檔徘徊,暴衝至十八元,漲幅將近一倍,今年首季每股賺0.08元,預估今年每股盈餘可望由負轉正。
股價會說話
全球都在瘋中小型股
其實,鴻碩只是跟隨著台灣中小型科技股爆發的一個縮影。去年年底至今年初以來,中小型科技股股價漲幅超過五成至一倍以上的,比比皆是。他們或許在某個小領域特別獨到,但公司資本額沒辦法跟龍頭企業比,營收規模也不算大,股價甚至都曾經慘兮兮,可是短短這幾個月以來,中小型股像被施了神奇的魔法一樣,股價、業績都跟著大躍進。
把全球股市拿來掃一遍,近來中小型股的爆發,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以美國中小企業為成分股的羅素2000指數,近一個月以來漲幅超過10%,去年更漲了接近四成;相較以大型股為主的標準普爾500指數、道瓊工業指數,近一個月漲幅只有個位數,中小型股的確是格外亮眼。
美股如此,陸股亦然。陸股深證綜合指數今年以來跌幅接近10%,但深圳證交所發布、中小型企業的創業板指數,卻異常生猛,今年以來波段漲幅高達17.8%。
今年二月以來,台股上櫃指數,幾乎天天上漲,指數創下三3年來的新高;反觀上市指數,還在8700百點附近遊走;而且,上櫃指數單日成交量放大到499億元,接近上市指數成交量的二分之一;過去,兩項指數成交量的差距可以達到約七倍。
中小型股憑什麼夯?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郭彥麟曾指出,過去二、三年,國際資金投資人冷落中小型的科技股,而把資金挪往非科技股,或者在香港掛牌的中國科技股,但時過境遷,中小型的科技股出現明顯的結構轉變,投資價值浮現,讓他們再度獲得資金的青睞。
中小型廠逆轉勝
技嘉、微星快速調整
郭彥麟所講的「中小型科技股的結構轉變」,不難想像,就是指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行動通訊裝置所掀起的驚濤駭浪,已經淹沒了PC(個人電腦)產業,過去跟著PC產業風光多年的中小型科技股,都只能被迫迎接全新的調整。
PC產業的慘況,已不在話下。根據研究機構IDC調查,一三年PC出貨量衰退將近10%,報告指明「這是PC最嚴重衰退的一年。」IDC台灣區研究副總監江芳韻指出,「PC要重回過去一年20%的成長,是不可能了。」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進一步指出,大環境不佳以外,美國科技業如高通等,改走低價路線,而中國科技業則從低階製造往高階移動,再加上南韓、日本科技產業,重視「CP值(性價比)」的台灣電子業,頓失特色,遭到國際大廠的「四面夾擊」。
「尤其,台灣中低階零組件廠的訂單,被陸廠吃走,是早晚的事!」楊勝帆指出,「只要技術難度不高、量很大,需要拚價格的,陸廠一定全部自己來做,台廠的生存空間必然遭到壓縮。」
但奇怪的是,從一四年年初回頭一看,卻發現不少應該特別慘澹的PC零組件廠,一來沒受PC產業不景氣影響,二來也沒被搶單的陸廠壓著打,在PC產業最寒冷的一三年,他們的營收反而持穩,甚至逆勢上揚,上演了一齣令人跌破眼鏡的戲碼。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零組件的領頭羊──主機板。主機板不但跟PC產業連動度高,而且是高度成熟的「夕陽產業」,但翻開技嘉、微星這兩大主機板廠的財報,一三年技嘉營收竟然成長11.6%,微星也有6.4%的成長,德州儀器台灣區總經理李原榮就驚呼:「能把主機板這樣的夕陽產業做到營收、獲利創新高,台灣中小企業生命力真的太強了!」
技嘉發言人孫國仁指出,技嘉逆勢成長主要有三大理由:一是受不了PC嚴冬的英特爾,和中國小廠退出市場,技嘉得以進一步提升全球和中國的市占率;二是技嘉往上加大高毛利的遊戲主機板力道,往下又拓展中低階主機板市場,擴大產品範圍;第三,技嘉的伺服器主機板貢獻顯著,占營收比重已達10%,估計一四年更可望達到15%,成長率估計達五成。
換句話說,技嘉之所以營收逆增,不外乎是以規模競爭力(華碩與技嘉合併出貨量,占全球主機板出貨量超過五成),排擠其他對手,趁機擴大不同種類、價位的產品,並找到最具爆發的應用領域(伺服器)。
跨界出擊成趨勢
產品線從單項擴展至全面
技嘉逆轉勝的故事,也是中小型PC零組件廠「轉骨翻身」的背後道理。他們一一打破以往專注單一領域的習性,跨產品、轉領域、建門檻,不再固守衰敗的PC陣營,為求生存,靈活前進。
「一三年鴻碩的稼動率約七成,我三成的產能空著怎麼辦?不如跨去做其他相關產品,反正加減賺!」魯憶萱指出,鴻碩以往專注在螢幕傳輸線,與其他外部連接器廠如鎰勝等,「井水不犯河水」,就怕競爭打壞毛利,但PC蕭條,螢幕銷量萎縮,鴻碩為填滿產能,只好跨入別人的主場,跟鎰勝、信音等廠商搶生意。
從單項產品走到全面,魯憶萱另一個目的,是對抗鴻碩最大的競爭對手──香港掛牌的陸廠泓淋。雖然單看螢幕傳輸線,泓淋全球市占率約為二到三成,遠不如鴻碩,但螢幕傳輸線只占泓淋營業額也不到二成,它的產品線早已跨到其他各式信號線組件,全部加總起來,營業額規模是鴻碩的五倍。
「雖然台廠單項產品,能穩坐世界第一,但陸廠每一項產品都能做到世界第二,規模更巨大,台廠難保不會遭到各個擊破,」魯憶萱指出,必須在被陸廠迎頭趕上之前,壯大自己的規模。
如果鴻碩的轉型是「跨產品」,那散熱風扇與模組廠建準,就是「跨領域」。PC比重一度也高達營收五成的建準,在一三年依然繳出營收7%成長的成績單,靠的不是別的,就是伺服器大幅成長,足以彌補PC的衰退。以一三年來說,伺服器已占營收比達10%,今年估計可望再達到15%。
「筆電和伺服器用到的散熱風扇,是完全不一樣的特性;筆電壞了頂多賠一台,但伺服器壞了,沒人賠得起!」建準副總經理李為仁指出,要切入筆電供應鏈,「有膽就行」;要打入如惠普或思科伺服器的供應鏈,卻至少得花上一年,才能擠進合格供應商名單。
「所以,我們拉出一組四十人的研發團隊,專攻伺服器的風扇。」李為仁說,這個人數,約是建準總研發團隊人數的十分之一。如今,建準的伺服器風扇,在全球市占率高達三成以上,和台達電約在伯仲之間,兩家公司就囊括全球伺服器散熱風扇將近八成的市場。
緊抓高毛利商機
伺服器及車用組件成新藍海
建準之所以能穩占伺服器散熱風扇的勝場,與風扇馬達技術門檻高,競爭對手僅有日、德,陸廠尚不成氣候有關,因此無懼陸廠低價搶單的壓力。同樣靠著技術實力,跨足新領域,也不怕搶單的,還有在今年初寫下百元股價驚奇的散熱模組超眾。
超眾的競爭力並非風扇,而是熱導管。超眾雖然有約五成營收來自筆電,但一三年推出抽取式伺服器,主打輕薄的熱板,大獲好評,一三年伺服器就出貨高達700萬套,較前年成長四成左右,致使一三年營收也跟著成長12.6%,股價當然也創下新高點。
建準、超眾另外相中的其他新領域,就是汽車的散熱模組。超眾以導熱軟管,運用於車頭燈,已獲得日系車廠認證;而建準在已打入歐系車廠坐椅、行車控制電腦散熱風扇之後,下一個目標跟超眾一樣,也是鎖定日系車廠,並瞄準商機更大的車頭燈散熱模組。
「汽車零組件沒有磨三年,根本打不進去!」李為仁表示,光是一份測試報告,交給筆電廠的,只要十幾頁,可是交給汽車廠,起碼得上千頁。李為仁舉例,行車控制電腦位在引擎室,因此,散熱風扇必須耐塵、耐髒,還得進行從零下45度到高溫90度的冷熱衝擊測試,沒有技術能力,別想做這門生意。
伺服器、汽車,都是要求高的客戶,但建準卻緊抓不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伺服器、汽車的零組件,單價高、毛利好。「電腦是個辛苦的行業,變動大,毛利又低,只能靠量,連量都萎縮的話,那只好找其他高毛利、產業變動低的產品來做,」李為仁表示。
有趣的是,相較建準、超眾以散熱模組為本,將之延伸應用到伺服器、汽車,另外一家散熱風扇大廠奇鋐,卻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轉型之路。奇鋐不但擁有一家電腦機殼製造廠東莞明鑫電子,機殼占營收比高達兩成,並且轉投資觸控面板模組廠啟迪科技,切入聯想的智慧型手機。
奇鋐跨足各零組件,往「準系統」方向轉型,與得到聯想的奧援有高度關係。據了解,奇鋐董事長沈慶行因早年出貨給聯想散熱模組,與聯想創辦人柳傳志打下不錯的交情,所以當奇鋐轉型之時,聯想二話不說就給予支持。
正因為抱對了聯想這位大客戶,奇鋐在一三年完全不受PC衰退干擾,去年營收創下一二·四%的高成長,今年以來股價漲幅也高達近三成,可見找對客戶,也是零組件廠轉型謀生的關鍵之一。
下一條路邁向整合
日本經驗 大併購潮將起
不只是連接器、散熱模組,幾乎所有PC零組件,都在想盡辦法轉型,包括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都依據自己在產業的地位、技術優勢,謀求轉型之路,掙脫PC低迷的漩渦。然而,因零組件族群,規模小,包袱輕,靈活度較系統組裝廠高,一轉型就立竿見影,也變成資金率先追捧的標的。
「但無論轉入伺服器還是汽車,都是利基型市場,產量無法與筆電相提並論,」工研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零組件分析師趙祖佑指出,沒有量,就無法創造營收。因此,他認為,台灣零組件終究會走上日本產業發展的老路──從分工明確,走向高度整合。
趙祖佑預測,台灣零組件會在一到二年內,歷經一波整併潮,「因為大者恆大,是必須要走的路。」
而且,中小型的零組件廠,主要皆跟隨台灣電腦產業興起,存活至今的,均已成立長達三十年左右,當年的創辦人,算起來也大都六十餘歲,「老年化」問題在零組件廠相當普遍,若遲遲無法找到適合的年輕接班人選,走上併購之路,恐怕也是早晚的事。
歷經PC寒冬試煉,中小型零組件廠紛紛轉型,重新找到一片春天,在今年陸續開花結果,宛如新生。但接下來電子產業的新變局又會是什麼?請讓我們拭目以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