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五月中旬,外資累計淨匯入達2037.36億美元,持續創下歷史新高;在台股受到財「爆」公布與匯損雙重壓力下,外資買盤仍然持續大於賣盤,究竟台股未來還有什麼樣的亮點呢?
文.翁偉捷
近期以來國際趨勢變化相當快速,例如以美元指數來說,從三月中旬觸及百點關卡後,就開始出現迅速滑落,目前仍維持在九十三至九十四點的區間當中,其反映的是對於聯準會升息時程的延後。
過去市場之所以會居高思危,原因無他,僅僅只是擔心聯準會升息,並開始收回全球過去量化寬鬆所釋出的熱錢,如此一來,全球股市將面臨一場大震盪,尤其新興市場國家是過去熱錢最主要的投資標的,若聯準會一旦升息,將會造成區域型的經濟危機,這也是過去本刊曾提過的現象;而既然現在聯準會短期內不會升息,那麼全球熱錢派對自然舞照跳,股照炒,料將再次帶動全球股市向上漲升的末班車行情。
外資持續買超台股為哪樁?
身為新興國家的一員,台灣當然會受到國際熱錢的影響。根據金管會統計,雖然近期大戶都還沒有歸隊,但是外資倒是持續匯入台灣,截至五月十四日為止,外資累計淨匯入達二○三七.三六億美元,持續創下歷史新高,外資占台股比重也持續向40%靠攏。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外資對於台股情有獨鍾?在台股受到財「爆」公布以及匯損雙重壓力影響之下,買盤仍然持續大於賣盤,到底台股未來還有什麼樣的亮點,能夠持續支持外資買進台股的信心呢?
以台股近年來的產業趨勢,主要可以分為主要產業以及次產業。所謂主要產業,指的是國內群聚效應大,並且在台股中有一股勢力可以影響盤面漲跌的產業,例如:半導體、面板、LED和太陽能產業等;不過,歷經金融海嘯的洗禮後,LED和太陽能產業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零組件,所以半導體、面板以及手機零組件產業就成了近兩年來台灣的主要產業。至於次產業則是以較中小型的產業為主,如Type-C相關的連接器、近年來興起的生物辨識產業,還有機器人、物聯網相關的工業電腦產業等。
全球質優產業在台灣
這些產業趨勢搭上國際產業興起,紛紛以其獨到的方案和優勢打入國際大廠供應鏈,也為台股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不僅讓台股在未來相較於其他新興國家尤具發展潛力,更在去年創下上市、櫃獲利達一.八九兆元的紀錄!
當然,今年在這樣的背景下,其配發的現金股利將達到兆元之譜,換算成現金殖利率約三.二%到三.三%,遠優於鄰近中國的二.五%和南韓的二%。如此優渥的配息,自然就成為外資眼中極佳的投資標的。
另一方面,相較於產業結構相近的南韓,台股的位階距離歷史高點還有超過三成的空間,南韓則是早在歷史高點附近。
以基本的選股邏輯判斷,產業前景佳、殖利率水準優以及低基期,再加上外資今年以來買超台股已達百億美元,融資餘額則是持續減少至大盤約9100點到9300點時的水位,顯見籌碼相對穩定,因而怎麼看台股都還有一波創紀錄之旅。
如果把台股視為一檔單一個股,用籌碼面的技術分析來看,可以發現台股在今年以來,外資雖然大幅度買超,可是指數卻沒有什麼動靜,而這檔個股的基本面優異、位階相對低檔,再加上外資買多賣少,使得現在還有小幅套牢的現象─請問,該怎麼判讀這個情況?
其實,這就是外資持續吃貨,只待股價發動的號角響起,股價就會開始表態。如果讀者們找到這樣的一檔個股,一定會興奮到睡不著覺吧!現在的台股就是處於這個情況,但是,我們不是外資,又不操作指數,除了等待之外,能怎麼辦呢?
驚!法人買超股 不動如山
事實上,台股之所以會有上述如此現象,代表在台股中有不少個股也有這樣的狀況,尤其是權值股。因為指數是個股所組成的,而權值股又影響著大盤指數的表現,所以如果能夠找到外資或是投信持續布局,且股價還沒有什麼表現的個股,趁著大盤還未穩定之前順勢切入,分批加碼,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操作策略嗎? 正所謂「買在量縮起漲打底時,賣在量增起跌做頭時。」股市漲跌起伏有其循環規律,敢於跟市場作對,才是未來的嬴家。股海中「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煙罕至別有洞天。」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地舉個例子,如本刊在七五九期所提到的鴻海(2317),就是一檔標準的與台股狀況類似的個股。今年以來,外資對鴻海轉賣為買,並且明顯有加大買超力道的現象,尤其三月中旬過後,如果就累計買超來看,外資買超鴻海的水位來到歷史高點,但其股價卻沒有出現太大波動。
以鴻海今年第一季的營收表現而言,不僅持續創下營收紀錄,季報出爐後毛利率達7.4%、營益率3.81%,同時繳出稅後EPS2.05元的成績,全都優於法人預期,加上今年鴻海更打破過去配股配息比例相等的原則,今年配發三.八元的現金股利,殖利率約四%,而且MSCI台灣成分股中調整比重最大的個股就是鴻海;當大家一窩蜂地搶進傳產紡織,並追進金融股的同時,鴻海早已經「惦惦吃三碗公」,近日股價也已開始提前反映下半年的好業績。(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69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
【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