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4月號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文/張大為
儘管台灣農曆年後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回穩,國際股市漸由谷底回升,看似全球景氣在第2季有復甦跡象,不過由於今年來金融市場依然不平靜,黑天鵝事件頻傳,包括人民幣重貶和中國大陸A股的重跌破底、日本實施負利率、德國德意志銀行去年大虧68億歐元,一度傳出該行是升級版的雷曼兄弟,以及渣打銀行去年稅前虧損15億美元,為25年來的首度虧損,均曾造成歐洲銀行股下挫;並由於中國大陸及新興市場經濟表現不佳,使得美國放緩升息腳步;原本被眾多投資機構看衰會跌破1,000美元(每盎司)的黃金價格,今年卻出乎意料的反彈大漲了20%,一度直逼1,280美元,再再警惕今年的金融市場並不會平穩,許多潛在的風險仍然存在,黑天鵝事件仍然暗中蠢動。
影響全球金融3大關鍵
我想不論金融業者或是國際投資人,都在關注以下幾件事:
第一個是部分國家實施負利率的後續影響;第二個是黃金與原油價格間的互動關係;第三個是美元與人民幣的互動關係。雖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將干擾金融市場,但大體上面這3種因素,任何一種出現變化,都將形成一個新的黑天鵝事件(或者根本就是白天鵝事件),進而影響全球金融的波動。
換言之,上述的任一種因素出現變化,直接受最大衝擊的就是金融業本身的營運和獲利,此一趨勢使得金融業本身,成為今年金融市場的不安定分子之一。
我們看到的是,全球金融業在今年的營運布局都會十分保守。
儘管台灣金融業在過去幾年正在向亞太地區擴張,並且獲利逐年成長,但是也不可能置身國際市場趨勢外。
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1月富邦金控改變現金增資方式為甲種特別股,緊接著中信金控也在2月下旬主動撤回150億元現金增資案,即可嗅出基於國際形勢波動,國內金控集團對現金增資和併購計畫所採取的保守態度。
起緣我們要從德意志銀行和渣打銀行和滙豐控股的虧損談起。歐洲大型跨國銀行所面對的環境遠比國內金融業嚴峻。德意志銀行的淨利和渣打銀行的稅前純益去年分別大虧損,滙豐控股去年第4季也虧損超過8.5億美元,是2011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法國巴黎銀行去年第4季的淨收益比2014年同期暴跌52%,由13.8億歐元降至6.5億歐元。
不僅如此,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 ECNTRAL HISPANO S.A.,又稱西班牙國際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S.A.)、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o Italiano SPA)、國民勞動銀行(Banco Nazionale del Lavoro)等,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德意志銀行去年第4季投資銀行業務虧損11.5億歐元,企業銀行和證券部門營收暴跌30%,股票投資業務也出現虧損。
法國巴黎銀行將風險資產配置進行縮減,並暗示退出亞洲市場,瑞士信貸銀行和德意志銀行進行業務結構重組,大量削減投資銀行業務和裁員,許多歐洲大型銀行也都這麼做。法國巴黎銀行甚至還將股票交易業務外包給野村旗下的電子券商Instinet。
負利率蔚為風潮的隱憂
儘管這些銀行都有著共同的問題,就是大量涉及新興市場及能源相關行業,但這也不完全是歐洲銀行的個別問題,而應警覺這將會是全球銀行業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問題的本質在於,全球經濟下滑是銀行困境的總根源。經濟決定金融,經濟下滑,銀行經營業績隨之下降也是必然的。在宏觀經濟大環境下,歐洲、日本等應對經濟下採取的負利率政策,則是導致這些地區銀行經營每下愈況的直接原因。
負利率是非常時期的產物,也不是扭轉經濟的好招數,頂多只是把銀行體系資金給逼出去,但是能有多大力量?或者說其成效能夠持續多久?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把這些被銀行擠壓出來的資金,丟進其他的泡沫裡(不管是股市或者是房市),但恐怕就是放不進實質的生產投資!
為什麼?因為市場並沒有足夠的需求。同時新科技所創造的需求,也不足以支撐更多的實質投資。在這種情況下,被銀行體系所釋放出來的資金,對實質經濟的溢出效果並不會被看好。簡而言之,市場現在需要的並不是更多的資金力量,而是要創造新需求的力量。
張大為
現職: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副理事長、中華信用評等﹙股﹚公司董事
經歷:台北市消費者電子商務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磐石獎評審委員、政治大學IMBA兼任教授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016年4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