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今周刊》點名彭淮南是獨裁者。(圖/翻攝自今周刊網站)
記者徐珍翔/台北報導
「他,是神操作還是獨裁者?」這是《今周刊》昨(14)日的封面故事,開頭便以《哈利波特》中「那個不能說的名字」形容受訪者驚懼的反應,指的正是我國中央銀行「12A」總裁彭淮南。對此,央行當天雖發布33頁報告回擊,但《今周刊》並未埋單,直言面對民意監督,央行仍擺出姿態、交待不清。
最新一期《今周刊》中寫道,一位很害怕自己身分被曝光的學者坦言,「央行啊,其實是台灣一個很大的惡勢力!」直言台灣的貨幣政策仍在戒嚴,央行經研處就是憲兵隊,至於新台幣,則像是央行總裁的禁臠,「我們的央行總裁,非常強勢。他就是不希望有人評論他的意見。他就是會霸凌,不希望大家去碰。」
針對央行每次理監事會上的「一致通過」,該報導訪問曾在央行擔任理事十三年、台大經濟系專任教師吳聰敏。他透露,每次開會,央行會報告過去經濟情勢,但最後一張投影片才是真正關鍵,內容會寫著「今天從央行角度來說,建議升息、降息,或維持不變。」通常,當天會議結論就是投影片上的建議,如果有人提出不一樣觀點,結果往往是主席裁示:「這位理事先生的意見,我們下次會好好考慮一下。」
《今周刊》質疑,經過18年的洗腦,「彭神」的稱號在民間越來越響亮,不過,民眾對貨幣政策的認知卻越來越模糊,直言這坐落在羅斯福路上的一言堂,對台灣貨幣政策「神」操盤了18年,已讓台灣經濟完全扭曲。
首先,是央行靠著不斷印鈔票買外匯資產(主要為美國國庫券、公債),對新台幣匯率「阻升不阻貶」,讓台灣經濟在該升而未升的環境下,保持出超及出口價格競爭力,最終形成「不斷賺錢、借錢給美國」的怪象。
再者,《今周刊》指出,央行不斷向民眾灌輸觀念,強調我國經過物價調整(PPP)後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遠高於以美元計價的名目GDP,藉此宣稱「相較日本、瑞士等國,台灣民眾的國內實質購買力相對較高。」但實際上,民眾在國內、國外的消費力確實存在差距,因此形成「購買力幻覺」。
針對前者,央行在厚達33頁的報告中否認「阻升不阻貶」,給出的說法則是,無論觀察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或者新台幣對一籃通貨匯率(即有效匯率指數),長期間兩者皆有升有降,並非只有單向貶值;若與1998年1月的33.85元相比,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最大升幅曾達17.5%,但貶幅最多才3.3%,即便是近兩年,升值幅度最大也有12.8%之多。
提及「購買力幻覺」一事,央行解釋,台灣民眾的生活成本較於美、日、韓等國還低,尤其是台灣有完善的健保制度,以致民眾醫療費用相對便宜,此外,就連油電價、學費、交通費也相對低廉,才導致民眾實質購買力相對較高,無疑否認「幻覺」一說。
至於最嚴重的指控──獨裁者,央行強調,每季召開理監事會議時,程序上皆由研究單位先報告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並擬具對當前貨幣政策的建議,在與會理事充分溝通、討論後,才投票表決,最後由多數決定。不過,《今周刊》並未因此埋單,認為央行面對民意監督,仍擺出姿態,多項細節始終交待不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