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錢達人張偉明。(圖/記者許雅綿攝)
記者許雅綿/台北報導
自嘲為搶錢男的張偉明,從小在眷村長大,根深蒂固的節約價值觀,讓他即使離開了眷村,生活仍維持一貫的「節省」態度。他說,「節約的生活價值讓我很自在,不會想去改變」,而他也靠著「賺10元省8元」的理念,與妻子兩人以月存10萬的速度,3年還清了近400萬元的房貸。
張偉明在媒體界裡並不陌生,他是省錢達人,也是省電達人。談到為什麼對節約那麼有一套時,他說,是眷村生活帶給他的價值觀。
張偉明從小在眷村長大,因為是軍眷,當時軍人待遇很差,張偉明家中的租金是350元,但父親的薪水200元,母親的薪水150元,加起來剛好350元,眷村裡,大家待遇都很差,彼此生活都很節約。
他舉例,在眷村裡生活,大家洗碗精壓頭會圈橡皮筋,減少壓出來的量;衣服不管男女生,都是穿二手衣,「我從小也都穿我姊姊的衣服」;村裡不用尿布用紗布,用過了洗一洗可以再用;而眷村菜也是透過發明剩菜混搭,來變出一道新菜色。
▼眷村示意圖。(圖/記者徐文彬攝)
張偉明說,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深植「節約」的價值觀。即使後期軍人待遇開始改善,家境變成小康,張偉明還是每天帶便當,過著節約的日子。他說,以前家裡煮一鍋湯、三道菜,其中一鍋湯要分三天喝,每道菜只能夾一次,不能把菜吃完,吃完明天就沒有了。
出社會後,節約的生活價值,也讓張偉明變得封閉。他拒絕別人聚餐、出遊的邀約,他說,90年代末期,台灣的價值觀變得多元,社會開始重視地球環境問題,開始推崇返璞歸真,他嘗試用別人丟掉的廢物,透過加工變成有趣的小物。
當時,朋友到訪家中時,看到張偉明許多廢物再利用的小物,覺得很有興趣,並鼓勵張偉明寫文章,才開始嘗試寫生活省錢相關的文章,寫了三個月,打開了知名度,陸續有媒體、記者採訪,成為鏡頭前的熟面孔,開始有了「省錢達人」的稱號,而後也出了《不思議搶錢36技》、《花小錢,過好日》等書。
▼張偉明認為節約的生活價值,讓他感到自在。(圖/記者許雅綿攝)
張偉明說,曾花3千元幫小孩辦畫展,為了要讓小孩重新拾筆喜歡畫畫。他說,對一般人而言,辦畫展就是花錢策展、花錢租場地,即花錢換別人的勞務跟服務,「但有些關鍵時刻是必須經歷、親身參與,也透過親身參與省下一些錢,省錢很多時候都是附加價值,重點是親身參與的過程。」
或許很多人會將節約跟「很摳」、「一毛不拔」畫上等號。張偉明說,「我不是很激進的樂活族,住在深山沒有水沒有電,我只是鼓勵大家不該花的錢不要花,但爭議在於什麼是不該花的錢,應該分清想要跟需要,有這樣判別方式,可以將生活開銷降得很低。」
也是因為把物慾降得很低,張偉明有辦法維持「賺10元省8元」的理念。他說,花錢都是經過三思,「我們告訴自己買東西要想三個月,若到了第三個月還是想買,那就買吧。」
不過,張偉明強調,生活還是需要享受,「我們也會去旅遊呀,該吃大餐的時候還是要吃,該放鬆的時候還是會去旅遊,不然賺這些錢幹嘛,又帶不走!只是平常的時候過得比較節省,會分計劃性的存錢,最後再把錢花掉,但並非完全不享受。」
「那怕是旅遊時,訂到比原價便宜2千多元的飯店,我們都覺得很開心」,張偉明認為,並非節省就是窮、出不起,只是花錢的選擇不同而已,「看到不該花的錢被花掉,會覺得很可惜、很不舒服。」
而「賺10元省8元」的理念,也讓張偉明與妻子,在短短3年內還清了近400萬的房貸。他說,夫妻除了正職工作之外,透過兼差、演講等方式,月收入超過10萬元,加上夫妻倆每個月生活開銷降到1萬5千元,每個月存10萬元不是問題,因此每年用100多萬元的速度還貸款,花了3年還清近400萬元的房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