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今周刊
在一般人眼中,經營餐飲連鎖品牌有成的楊忠憲,或許沒必要學投資,因為早在30歲前,他就累積到人生第一個千萬。賺錢對他來說不難,但他有個夢想,希望能在50歲後專心創作,寫幾部小說,而在此之前,他必須學會如何「讓錢賺錢」。
「我從小立志當老師,無奈大學分數上不了師範體系;後來念企業管理,發現上台簡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決定好好在這條路上發揮。」楊忠憲猶記得,大學老師曾說過,念企管就是要培養畢業後能當總經理的人才,如果當不了這樣的人,就想辦法自己當老闆!
在大學老師「刺激」下,他果真走上創業之路,但過程並不平順,連續兩次失敗,賠光老本。「遇到困難或瓶頸,我習慣請教前輩,或自己回頭翻書,」楊忠憲把大學教科書拿出來,再狠K一遍。
33歲那年,他經營炸雞茶飲連鎖店有成。「看著手中現金部位變大,公司發展穩定,我又想起大學老師的『人生四階段賺錢理論』,分別是:用勞力賺錢,用專業賺錢,用人才幫自己賺錢,以及用錢賺錢。」他說,前三段都歷練過了,剩最後一階段,就很自然想要把它完成,當然也有分散事業風險的目的。
大量閱讀並求助專業
參加讀書會、講座 強化投資邏輯
投資初試啼聲,楊忠憲也享受過所謂的「新手運」。「開戶後不久,我就趁著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時,買進10張鴻海,很快就賺了10萬元,當時心裡暗想,股票錢真好賺,並為此著迷,後來就一頭栽進這片股海。」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時楊忠憲不知股市也是同樣道理,直到多次大小投資失利,買賣股票像無頭蒼蠅,才發現股票錢根本不好賺。
楊忠憲回憶,當時買賣股票是憑直覺及看電視名嘴報牌,曾耗資近千萬元重壓宏達電,但很快就虧70萬元。他當機立斷殺出,「之前我一本投資書籍也沒讀過,根本不知何謂停損,只是站在經營公司角度,把它當成一家持續虧損的公司,這樣應該就沒有老闆會一直留著不處理。」事後證明,楊忠憲的「企管經驗」果然讓他少賠了七位數。
為了終結這種茫然感,他想起當年創業過程中,遇到瓶頸時的那兩盞明燈——前輩與書本。「我決定主動出擊,大量閱讀並求助專業。」
他報名投資課程數十堂,聽過10多位老師的課,「但不論是基本面、技術面或籌碼面,總覺得理論與實務好像有很大落差。」直到認識知名財經作家張真卿,「以前在腦中盤旋的葛蘭碧八大法則應用疑惑,都豁然開朗。」
茅塞頓開的楊忠憲,從此積極練功,恨不得在最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內力。他接著加入「張老師財金協會」,參與讀書會及每月的專業講座,同時翻遍約70本投資書籍,如《景氣為什麼會循環》、《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等,將書本理論與市場實務結合,反覆試煉,好讓自己的投資邏輯更加成熟,強化投資的精準度。(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04-1105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年後反彈將至 張真卿:留意這兩個族群
從股息率比較 狗年佈局基金首選還是亞股
保守男結合K書與實戰 每月淨賺三萬元配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