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文/台灣銀行家
2017年是數位貨幣最風風火火的一年,美國推出比特幣期貨、日本認可比特幣的法定貨幣價值並發放交易所牌照,順勢將這股貨幣狂潮推至最高點,然而,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監管單位頻祭重拳,強硬地遏止這股炒幣熱潮,甚至「一刀切」關閉加密貨幣的境內交易渠道,究竟有何盤算?
全球有80%的比特幣挖礦場位於中國境內,身為最大比特幣生產地,中國炒家對數位貨幣的影響力「功不可沒」,在中國成為比特幣最大市場之際,比特幣的價格一度超越黃金,而其稀有、限量特性,更被稱為「電子石油」。2013年中國本土交易所火幣和OKCoin等平台陸續成立後,中國比特幣交易量一度達到全球的90%以上,進而引起二級市場交易,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壓力顯而易見。
在十三五規劃中,數位貨幣底層架構技術——區塊鏈被點名重點發展項目,各國央行積極研究區塊鏈,民間資金卻回
頭蠢蠢欲動地卡位炒幣,相關籌資和炒幣項目如雨後春筍出現,熱錢四處亂竄,就連中國大媽、街邊小販,都熱中投入炒幣運動,這波貪婪過熱的炒幣潮,讓監管當局不得不繃緊神經,甚至為了避免推波助瀾,一度停止更新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和觀點。
中國人民銀行打壓投機 突擊比特幣交易所金檢
即便中國監管當局一直不承認比特幣,並持續強化監管打壓,但這股炒幣熱潮始終未減。時間拉回到2017年的1月11日,北京和上海的三大數位貨幣交易所:火幣網、幣行及比特幣中國,幾乎同時被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中國人行)主導的團隊突擊金檢,內容包括反洗錢的落實,以及是否無牌照進行支付、借貸和匯兌等業務,雖然短暫造成比特幣暴跌,但很快就回到起漲水平,當時每枚約US$500至US$1,000。
2017年6月15日,中國人行發布〈關於冒用人民銀行名義發行或推廣數字貨幣的風險提示〉,語氣強烈地指出有個別企業冒用央行名義,企圖矇騙公眾牟取暴利,然而也因為這紙函令,讓更多民眾認識數位貨幣,以比特幣為首的數位貨幣價位不斷創新高。
另一方面,隨著比特幣等數位貨幣的價格不斷飆升,有關其泡沫化的預言甚囂塵上,參與其中的投資者,甚至投機者與日倍增。更有專家學者擔心,持有者會利用其記帳特殊性,繞過中國既有監管機制,把資金轉移到境外,使交易無法被追溯。
認定ICO是非法融資 10萬人一夕套牢
因此,監管單位逐漸強化清理整頓的措施,9月4日,中國人行聯合等6大單位(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一文中,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這是中國正式以擾亂金融秩序、非法公開融資的理由喊停「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Offering,簡稱ICO),更要求所有已完成ICO的企業退還資金給投資人,不少交易平台因此關閉。當時中國人行指責ICO被濫用至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和傳銷等騙局,更涉及躲避政府監管向海外轉移巨額資金。
ICO是新創公司通過發行並銷售新型數位貨幣籌集資金的方式之一,在政府重拳出擊後,許多交易活動轉至地下,透過比特幣的私人地址互相交易虛擬貨幣,連帶地,比特幣的價格也受到監管收緊擔憂拖累的影響,一度從US$4,600跌
到US$4,100,應聲下跌將近20%。
在此前後,比特幣面臨了劇烈盤整。知名交易平台如火幣網、OKCoin兩大交易平台則堅持實施100%準備金制度,停止人民幣的法幣交易業務。這記重拳後遺症不輕,原本敲鑼打鼓,在中國各地辦路演募資的新創企業,紛紛先避風頭,把基地移到海外,隨著中國加強監管,日本相對立法承認加密貨幣合法化,最大資金交易平台的龍頭地位也隨之易主。
數位貨幣在投資市場中,原本就具有無漲跌幅限制的特性,因此在該次事件中,比特幣一天內應聲重挫,歷經投資人逃亡式的拋售,蒸發約US$200億,有100,000名投資人被套牢。由於數位貨幣最核心的價值在於信任,也正因監管政策的變數,讓中國的比特幣市場難逃大起大落的考驗。
遏止炒幣風潮 挖礦全面監管
許多中國專家認為,由於前期漲幅過大,市場資金面臨獲利了結壓力,許多投資者也更實際認識到應用價值,也因此,在愈來愈多人深入認識數位貨幣後,原本盲目搶快的買家心態也逐漸面臨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數位貨幣的匿名性及點對點的傳輸特性,相關交易仍難以被追蹤;對中國來說,既要取得在全世界的數位貨幣領域中,有一定的話語權,又必須遏止資金外流,是雙重挑戰,為了冷卻過度投機的市場,ICO籌資只是第一階段。
今年初,中國人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醞釀取締採取「出海」形式,持續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的電子錢包商、境外交易仲介平台等,有關部門應加強相關本土及國外的網路監控和屏蔽,以及嚴控相關的支付及外匯業務,他更呼籲地方政府去調查那些幫助民眾將資金移向海外的服務商。
擬發行法定數位貨幣 納入商銀體制
更進一步地,今年1月25日,中國人行副行長范一飛在第一財經日報發表〈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文中指出包括新加坡和瑞典等主要國家地區央行,都對數位貨幣投以強烈關注和研究,然而對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說,為了提升便利性和增加公眾使用意願,傾向和商業銀行合作。
范一飛的言論,被視為中國人行對發行官方版數位貨幣的公開表態和宣示。范一飛認為,過去央行雖嫻熟銀行間的支付清算系統,但數位貨幣直接服務公眾,考驗資訊處理能力,因此可避免風險過於集中,且有高效率、安全和穩定的綜效。
第二,若民眾接受官方數位貨幣,對於商業銀行存款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進而影響銀行放貸成本與能力,甚至損害到實體經濟,所以和傳統金融機構合作,不會出現央行「包打天下」的情況,更能因未有央行背書的信用優勢,抑制公眾對私有加密貨幣的需求,鞏固既有的貨幣主權。
只是對於想投資的民眾來說,誘因卻變少了,持有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固然安全保值,但既沒有利息,又無法透過智能合約創造任何證券化的收益,換句話說,由央行作為信用擔保、銀行作為中介的這項數位貨幣,目標相當明確,那就是更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和目標,強化支付及儲值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經一連串的整頓後,今年1月傳出,將瞄準「挖礦業」,也就是加密貨幣生產的源頭,預計由限電措施先著手,積極引導企業退出挖礦。中國礦池占全世界的7成市場,過去由於中國四川、蒙古等地有充沛的閒置電力,減稅優惠吸引不少挖礦業者進駐,「礦工」運用高速運算晶片和電腦「創造」比特幣,即便中國人行後來緊急澄清,但也已有不少礦機業者積極醞釀出走至海外,其中以比特大陸為首。
另一方面,今年初也傳出中國人行邀請比特幣交易所業者召開會議,共同研討制定比特幣監管法規和政策,從大手整頓到建立規範體系,可見中國監管單位相當重視數位貨幣的發展,在一波波襲來的監管風暴後,無論這股炒幣風是否成功被遏制,以擁有為數龐大投資人、算力和資源的中國來說,未來在數位貨幣和金融領域的話語權不容小覷。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