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明彧 攝影╱關立衡
特邀貴賓╱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錢復
贈獎貴賓╱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孫震
《遠見雜誌》從2016年起設立華人社會首創的「君子企業家獎」,表彰對人類發展帶來正向影響的企業家。
今年則將表彰的人物從企業家擴大到科學家,首度頒發「君子科學家獎」,得獎的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煦。
錢煦曾獲中華民國總統生命科學獎獎章及美國國家科學獎獎章,是唯一榮獲兩國最高科學獎章的科學家;並身兼美國四大科學院(國家醫學科學院、國家工程科學院、國家科學院、藝術及科學學院)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當今華人社會唯一有此榮銜的科學家。
頒獎會場上特別邀請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也是錢煦親弟弟的錢復擔任引言人,並由錢煦母校台灣大學前校長、台大名譽教授孫震擔任贈獎貴賓。以下為贈獎典禮與演講精華:
錢復
慎獨與謙虛,成就君子特質
《四書》中有一句話:「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君子私底下是非常謹慎,不會做任何不好的事。
我二哥錢煦的工作與研究非常忙碌,偶爾有時間回到家,吃過晚飯後不是看書、看研究期刊,就是寫文章、做論文。夫人總是不忘記說一句話:「該休息了。」二哥的答覆永遠都是:「這一段寫完就去休息,」但還是繼續忙碌,直到深夜。
聽到這件事,我每每都想,「如此『慎獨』的人,怎麼可能不是君子呢?」《論語》「魏靈公章」還有一句話,「君子群而不黨」。二哥1969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自己的研究室,同仁20多位,1988年他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任教,即使有這麼多朋友,但他從來不營私結黨。
1972年,二哥被提名參選中研院院士,那時我父親是中研院院長,父親為了避嫌,連續兩回拜託院士,千萬不要讓錢煦當上院士。直到四年後,我父親沒有主持遴選會議,二哥才以最高票當選。
就算兩度應當選都沒當選,二哥也沒有失落,因為如果會讓父親困擾,二哥寧可不要。這種謙虛的態度,的確是君子的氣度。
孫震
願君子科學家、政治家都出現
「君子」是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範,也是儒家核心倫理具體的呈現。君子懷抱著仁愛的關懷世人之心,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中華文化中最美好的形象。
現在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君子的人格,如果企業家是君子,企業就不會對社會和環境帶來傷害。如果政治領袖是君子,今天的世界不會這麼紛擾和衝突,台灣老百姓也能幸福過日子。
我對君子企業家、君子科學家都有很高期待,也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君子政治領袖」出現,讓邪惡政客改邪歸正,讓孔子、周公嚮往的文武周公之治,可以重現。
錢煦
跨界合作、集體學習成就未來
我自己是做科學的,任何人做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人生。所以這次以「科學與人生」做為演講主題。1931年,我在北平(現北京)出生,小學前在北平生活,但隨著蘆溝橋事變爆發,舉家遷到上海的法租界。我在上海念小學、初中、高一,那十年是我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
我小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數學很有興趣,當別的同學都討厭數字,我卻莫名地覺得數字非常有趣,每次上數學課就非常開心。
抗戰勝利後,隨著父親重回北大任教,我也回到北平讀高中。高二時,那時政府突然出了一個法令:高二就可以考大學。
我聽到這個消息,就決定去報考。同學都笑我,大家躲考試都來不及,怎麼還有人自投羅網、跑去考試?但我的想法不同,覺得既然有機會就要去爭取,也能正規地去練習題目,為什麼不當做鍛鍊自己的機會?一開始,我想報考數學系,結果發現數學系要考高三才會教的解析幾何學,但我還沒學過,那還有什麼項目是我喜歡的呢?
仔細想過後,如果不能讀數學,那就讀醫吧!因為我母親身體不好,但看到媽媽每次去看完醫生,精神都變好,這個職業可以救人救世,也是好的。
沒想到放榜,我居然考取了!
這是我給年輕人的第一個建議:人生有機會就要去爭取,當機會拿到後就不要輕易放棄。當然,人生一定要幫自己找到有興趣的方向,但這個方向不是死的,有需要就調整與改變,保持選擇彈性。
選擇有興趣的所愛 就能持續一輩子
1958年我從台大醫學院畢業時,有兩條路可走:直接就業擔任醫生,或是繼續深造做研究?
那時,多數人都選擇當醫生賺錢,但我心想,一旦當了醫生,就不能在思想上隨便創新。畢竟當了醫生就要幫病人看好病,不可能病人來了,試試這個、試試那個,那就不是看病了。
所以我選擇繼續從事基礎醫學研究,並以「生理學」為研究主題。在生理學中,我找到兩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心臟血管循環系統,以及大腦神經系統。這是人體最重要的兩個系統,一個人的生死,就決定於心臟停止跳動,以及腦死。最後,我選擇研究血液相關的「循環系統」。
我進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生理科之後發現,生理學的研究多半都是敘述性的描述,並不會以「數理」「量化」的方式做研究。我覺得這樣不夠嚴謹,於是跑去別的系院甚至別的學校,修工程相關的課。
這次,我又被同學笑了,覺得不好好念生理學的課,居然跑去念工程的課?但我就很有興趣啊!
我的研究論文是「交感神經在失血時的作用基理」,交感神經是神經系統、失血是循環系統,最後還是回歸到我自己最有興趣的兩個領域做整合。
這是我給年輕人的第二個建議:追求所愛,永不放棄。英文有一句名言:「One can not get away from one's love.」一個人永遠不可能離開自己所愛,喜歡什麼,就不會放棄、會一直追求,也就會做出最大的成果。
我本來做失血對於身體的影響,但後來覺得,有些基礎研究必須從「微觀」來看,就從「血液流變學」來分析血液的黏彈性,這時就必須用到工程方法,而當初被笑的數理和工程所學,也就開始發揮價值。
1960年代,我還是相關領域的菜鳥,但與實驗室同仁一起做了三、四年研究後,透過工程與數理分析,判定了血液黏度的基本因素:包括血漿黏度、血球濃度、血球變形性和聚合性。
這些因素大家以前都知道會影響血液流動,但從來沒有人真正分析歸納,做清楚的判定。我就和同事把三篇研究成果寄去全球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沒想到三篇都獲得發表,不只震驚學界,更讓我所在的實驗室一舉成名、奠定基礎。
最重要的,隨著這幾篇論文發表,讓同屬哥倫比亞大學、之前卻毫無往來的工學院教授,主動來找我合作。我們一起合作超過30年,成為最佳伙伴,對方用工程理論作推斷,我則付諸生物實驗。許多原本只靠做生理學實驗得不到的成果,正因為結合了工程,才能夠有所突破。
這是我給年輕人的第三個建議:跨界與科際合作,互相學習才能不斷向前。
總結我的科學與人生,把握機會、選擇所愛、跨界融合、持續學習,就能帶領別人一起向上提升,同時成就美好又有意義的人生故事。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趨勢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