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為工研院行銷傳播處處長林佳蓉、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江佩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為有效做好邊境管理控制疫情,工研院今(15)日發表「核酸分子檢測系統」,簡稱「疫開罐」,不僅輕巧到只有600公克,而且可以在0~7天的初期感染潛伏期時驗出,並將檢測時間從現行的4小時大幅降為1小時,有效把關病毒感染源頭。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知名期刊《Nature》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發病後5到7天的病毒量最高,加上流鼻水、鼻塞、有痰這些症狀,又很容易跟一般感冒混淆,這些輕症狀感染者,往往成為疫情擴散的破口。
劉文雄指出,國內外有學者認為新冠肺炎未來會「流感化」,而且輕症的比重很高,因此如何在感染初期就能在醫學中心與診所快篩確診、有效控制擴散感染,就非常關鍵,雖然台灣目前對疫情的控制,可以說是全球名列前茅,但國內迄今為止的累積確診案例中,有超過86%來自境外感染。
劉文雄進一步指出,境外感染數字凸顯出邊境管理的重要性,若能在邊境機場或港口等地點嚴格把關,從源頭管控疫情,將可有效控制感染人數攀升,期盼未來能與疾管署合作導入「疫開罐」,以「行動實驗室」的模式,隨時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診所、邊境進行篩檢,有效縮短等待時間。
▲工研院發表新冠肺炎篩檢用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圖/工研院提供)
劉文雄說明,工研院發表的「核酸分子檢測系統」,讓原本的集中檢疫方式,變成隨時可以分散式進行檢測更有效率,也讓原本民眾要在「集中檢疫所」等待至少48小時,大幅縮減為1小時,降低醫護人員篩檢人力與壓力,以科技防疫守護戰線。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謝博軒表示,預醫所是國軍在生物防護上的專責研究機構,面臨新冠肺炎的肆虐,預醫所針對病毒抗原的快篩檢測已有初步研發成果,希望透過與工研院的合作,開發核酸快篩檢測相關系統並進行驗證,期盼儘早量產造福國人。
台灣醫事檢驗學會監事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事檢驗科組長謝明昌指出,工研院研發的疫開罐,可以在1小時內就檢測出新冠病毒,對臨床檢測將是很大的優勢,未來若可進一步開發檢測量能,將檢體數量再提升,對檢測機構是一個很大的優點,更可有效減緩臨床檢測的人力負擔。
▲工研院「核酸分子檢測系統」採用全球最迷你的600公克「疫開罐」設計。(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目前新冠肺炎檢測方式各有優勢,包括病毒核酸分子檢測、病毒核衣殼/棘狀蛋白質檢測及免疫抗體檢測,可分別針對潛伏期、感染期與恢復期進行檢測,而疫開罐則是針對潛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檢測,可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時篩檢確認。
林啟萬指出,疫開罐檢測原理與國際間通用的黃金標準qPCR類似,具備四「高」特色,包括高精準達90%以上,能在潛伏期就揪出病毒,並擁有能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的0~7天內揪出病毒的高靈敏度,以及僅600公克的重量的高輕巧,還有檢驗時間僅需1小時的高效率。
林啟萬分享,為加速量產,目前工研院已與產業界、政府單位、研究單位及醫療院所,包括與國防部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及四家廠商共同合作,也將與醫療院所合作,預計在6月底運用工研院GMP的場域,完成1萬套恆溫核酸擴增探針試劑套組,希望未來在廠商加入後,7月底完成技轉量產,提供第一線防疫人員更精準快速的檢測與防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