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庭昱
武漢肺炎疫情已延燒半年,全球超過850萬人確診,除了重創全球經濟,國際政治風險也因此升溫。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角力從經濟大戰,延伸到疫情問責,加上4個月後的美國總統大選,都是國際政經發展的重要變數。
稱台灣為國家 台美斷交後第一次
多年來深入研究美中變局的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對此前所未見的變局,帶來他的最新觀點,以下是專訪內容:
問:一年以來,美中之間發生許多事件,包括貿易、科技、經濟、政治,武漢肺炎疫情後更加緊張,你怎麼分析美中關係的變化?
答:美中議題我已關注多年,其實在美國,對中國的立場一直有二派:親中派、反中派,所有的政策決定,都是這兩派平衡下的結果。
1978年鄧小平主導中國改革開放,一直到十年前,美國的中國政策都是親中派占上風。他們相信,中國富裕之後,市場會愈來愈開放,並走向民主之路。相對的,反中派則認為親中派瘋了,共產黨的獨裁者不可信任。
2001年,在美國親中派主導下,中國終於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市場逐漸開放。在胡溫主政時期,你可以和任何人、隨時談論大部分的議題。直到習近平上任,情況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新聞自由受限,人權律師入獄,中國軍隊在南海、台灣、釣魚台海域挑釁,現在又與印度發生邊境衝突。
美國很快察覺情況不妙,白宮在5月發表一份《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報告一開頭就承認政策方向錯誤,這是幾十年來首見的認錯,格外令人重視。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轉向,我已在去年演講指出,正在進行中。
實際上,這份白宮報告是延續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的《印太戰略報告》,那份報告寫到美國如何與區域民主國家加強夥伴關係時,將台灣列為「國家」,這是美國自1979年與台灣斷交後,第一次將台灣稱為國家,這回答了你的問題,美中關係出現巨大改變。
美國大選難料 拜登親中立場已轉變
問:美國對中國戰略轉向後,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答:白宮承認過去的中國政策是在「理想主義」的基礎上,對中國路線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現實上,中國並未朝向民主前進,就連開放社會、開放市場也沒有實際進度。白宮報告中有段話非常重要,「為了保護美國利益,我們不怕麻煩,寧可忍受雙邊關係出現更大的摩擦」,講明了美國的因應之道。 …(本文節自財訊610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