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近期動盪,台灣再度掀起成為金融中心的討論話題。(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吳靜君/台北報導
香港動盪以來,誰是下一個金融中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成為討論議題,台灣有沒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行政院前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表示,成為具特色的國際中心可以努力,但是台灣是不是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觀感的塑成不是簡單的數字量化或口號可以呈現的。
百年前天津經驗 國際金融中心兩大條件
天津是金融中心?陳冲說,這個命題聽起來不錯,印象中天津雖然也是中國大陸國際港口城市,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但是跟上海、深圳比起來,似乎和國際金融中心扯不上邊,更遑論接班香港了!然而歷史橫軸再拉長一點,從1860年的英法戰爭,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這個命題似乎又可以成立。
在1882年上海是五國租界的年代;但是天津是九國租界,更有十家外商銀行先後在天津設立,從事金融活動。但突兀的是,中國第一家銀行大清銀行,卻要到1905年才在北京設立,換言之,大清銀行成立的前23年,天津已經有十家外商銀行,這難道不是金融中心?
天津起初不過是沿岸的漁村,為何當時有金融中心的架式?陳冲說,主要可歸於兩個因素:一,市場的需求以及法規的透明與預測性,在中國剛剛被列強割據,社會動盪不安時期,外國使節達官顯要或者商幫手上有許多合法或者不合法的金錢需要放在首都以外,但是又不能夠離太遠的地方,位在外圍防衛線的天津就是首選。二,九國租界也提供中國境內外國母國的法律保障,對於存戶來說,法律的透明性與預測性大為提升,即使有爭議時也有規範可循。陳冲指出,這個基本需求百年前與百年之後差異是不大的。
隨著香港動盪,社會開始紛紛討論,誰是下一個接替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陳冲表示,國際金融中心固然在企業籌資、金融交易、結算服務等業務上要具一定規模,但最重要的條件不外乎是前述的兩大條件「市場需要」以及「法律透明與可預測性」,尤其是法律透明與可預測性從香港的發展來說,更是至今百年不變的必要因素。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說,台灣曾經金融中心指數達到19名。(圖/記者吳靜君攝)
2010年兩岸金融關係和緩 台灣金融中心指數曾經達到19名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每年兩次公布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排名,而排名的依據則由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與一般性因素等五大指標構成。
在前四項中其實各大國際城市的分數不會差太多,也是容易快速補強的部分,但最後一項聲譽及一般性因素,其實與政治環境密不可分,而今年三月公布的最新排名中,香港自2007年有排名開始,首次掉出前四名(過去十幾年,前四名都是倫敦、紐約、香港及新加坡包辦),似乎近兩年來香港社會動盪,降低投資環境的穩定度和吸引力。
反觀台灣,是否可以成為下一個金融中心?最新公布的排名中,台北從去年的34名直接滑落至75名,但2010年台北曾拿過第19名的最佳成績,其中2009年11月兩岸簽訂的三個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兩岸主管機關已對等簽署,並未假手白手套,或許透露出兩岸間友善的關係,以及日後良好發展的可能,自然賦予國際想像的空間,影響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排名。
台北成為具特色金融中心 穩定的投資環境觀感很重要
可惜的是,2011年以後,台北的金融中心指數排名開始下降,兩岸關係情勢的不明朗或多或少解釋了箇中原因。至於今年劇跌至75名,箇中原因,值得省思甚至警惕。
陳冲表示,台北有自己的路,不一定要強作金融中心。成為有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很簡單卻又不簡單,基礎建設、人才培育、合乎國際的法規都是可以努力的,難就難在對世界而言,是不是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或是一個隨時會有變動,有風險的投資環境?一個觀感的形塑不是簡單可以速成,也不是透過數字量化或口號可以輕易呈現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