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mart智富雜誌 黃義旗(Geoffrey Wong)
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經濟復甦情況仍難預測,因為復甦情況主要是取決於疫情變化、防疫與療法的研發進展而定,而這種情況很可能延續到明年。不過,我們還是從8個面向來檢視新興市場與中國基本面,並確認持續看好這些市場的理由:
理由1》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結構已逐漸由內需產業為主導
這次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的程度,可能超越2008年~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情況。這一次的危機波及更多國家,造成龐大的經濟衝擊。為因應此衝擊,全球各國也祭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財政與貨幣政策等刺激政策。
不過,近年來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結構已慢慢轉向由內需產業為主導,如:消費、電子商務及金融服務業等,而不再以能源與原物料等出口產業為核心,使得這次新興市場經濟受到全球衰退拖累的程度,比當年金融風暴和SARS時期還小。
理由2》新興市場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更具抗跌韌性
整體而言,新興市場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優於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時期,且更具抗跌韌性,特別是相較於歐美國家。
理由3》新興市場未來仍有進一步資金寬鬆空間
此次新興市場各國政府相繼推出大規模刺激政策,有多達11個新興市場國家央行在4月間宣布降息(包括中國、印度、南非、俄羅斯、墨西哥、波蘭、土耳其、菲律賓、祕魯、哥倫比亞及巴基斯坦)。不過,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迄今為止,仍在實質利率方面採取審慎的政策措施,也代表未來還有不少降息空間。
而在財政政策方面,各國政府紛紛擴大介入的力度,例如俄羅斯便宣布投入GDP的3%用於刺激經濟,防止疫情過度衝擊國內經濟,有效達到刺激景氣效果。
理由4》全球供應鏈持續從中國移出
其實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全球各國就開始降低自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主要是因中國境內成本上漲、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貿易衝突與關稅,以及尋求分散中國風險的普遍想法。
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則是加速這個過程,將重心從中國供應鏈向其他地方轉移,對整體新興國家產業鏈有提升作用,亦可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單一國家風險。
理由5》疫情加速線下實體活動轉到線上服務的趨勢
受益產業包括線上家教課輔、金融服務及醫療診斷等。企業也紛紛擴大投資研發與創新,對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需求亦見成長。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讓新興市場產業出現汰弱留強的狀況,部分體質較弱的公司,若是無法通過疫情的考驗,就會被合併或是退出市場。
理由6》中國股市今年以來的表現優於歐美股市
分析其主因,首先是中國以強力手段成功控制疫情,提振投資人信心;其次,中國政府迅速行動,持續推出振興經濟的措施,以及美股今年一開年的估值高於中國股市,美股基期偏高。
此外,有跡象顯示中國可望成為第1個邁向復甦的經濟體,防疫措施已在5月初大幅放鬆,城市間的交通數據及煤炭消費,均顯示近期中國情勢明顯好轉。由於中國股市在全球股票指數中的權重仍低,且與其他股市間的相關係數不高,將有助於中國股市未來表現。
理由7》人口年增率維持正值,長期基本面動能不變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民眾日常生活,但我們並未發現新興市場的長期動能因此受到重大影響。新興市場人口結構趨勢並未因疫情而改變,2020年~2050年各國適齡勞動人口平均年增率預料將維持在0.81%,反觀成熟市場則為 -0.3%。
人口結構的變動至關重要,這代表全球的新增勞動人口及消費人口仍須倚重新興市場。加上,隨著新興市場所得水準上升,消費者也將改變其收入分配方式,轉向非必需消費及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帶動新的投資機會。
理由8》新興市場股價淨值比低於歷史平均
疫情初期的新興市場估值不高,而目前股價淨值比為1.5倍左右,低於歷史平均的1.8倍,且新興市場貨幣的實質有效匯率也接近歷史低點。儘管第2波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爆發的可能性很難預測,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穩健、足以撐過12個月艱困低潮的好企業。長期而言,目前新興市場的估值,造就理想的布局時機。(本文作者為瑞銀資產管理新興市場與亞太區股市主管)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Smart財經好讀
★把握經濟復甦初期的投資機會
★從中國經驗看全球經濟重啟走向
★1個案例告訴你:醫療制度改變下,有「實支實付險」保障才到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