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搭乘的 SpaceX 火箭航次發射成功。(圖/翻攝自國研院、科技部直播網頁)
記者周康玉/台北報導
「5、4、3、2、1、0、點火,發射!」搭載著「玉山」(YUSAT)和「飛鼠」(IDEASSAT)立方衛星的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獵鷹九號火箭(Falcon-9)、火箭航次「Transporter-1」,於台灣時間2021年1月24日晚間11時,順利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太空中心現場歡呼連連!這也是國家太空中心三度與Space X合作,而這回也是史上搭載最多衛星、共143顆的衛星發射任務。
「真的是令人興奮的時刻!」立方衛星計畫共同主持人方振洲說,火箭順利離開地面冉冉升空,在發射後1分12秒時,火箭得通過最大動態壓力(Max-Q),算是真正發射成功。就在發射後的2分28秒第一節的主引擎關閉;2分36秒第一節主引擎和第2節分離;2分40秒,第2節引擎點火啟動,2分51秒第2節整流照分離,整流照將順利進入大氣層,整流照價值600萬美元,只要回收一片整流照,就省下300萬美元,相當於台幣8300萬元。
「在前年同樣搭乘Space X的福衛7號,就給Space X帶來『福氣』,Ms. Chief第一次成功回收三片整流照,過去也只在2018年兩度成功回收的經驗」方振洲說。
預計火箭發射後約59分鐘,衛星將與火箭分離,分離後的衛星軌道高度約525公里、傾角約97.5度,以圓形太陽同步軌道繞行地球。台灣地面站預計於台灣時間1月25日上午10時左右與飛鼠和玉山兩立方衛星進行「首次通聯」,然而實際通聯時間需等火箭傳回衛星與火箭分離時刻的狀態向量(state vector),才能讓地面站據以計算模擬衛星的位置。有最新動態,都將在國家太空中心粉絲專業、科技部粉絲專業更新。
立方衛星是由體積10 × 10 × 11.35公分、重量不超過1.33公斤這種立方單位的倍數組成,每單位稱為「1U」。這次發射的1.5U玉山衛星是由騰暉電信、雷斯康和海洋大學運輸科學系共同研製,衛星上安裝的通訊儀器是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與自動封包回報系統(Automatic Packet Report System, APRS),可作為船隻和車輛的動態監控、商務營運、交通管制、急難救助、國土安全等用途。
3U飛鼠衛星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研製,任務是觀測電離層與驗證衛星姿態控制技術。特色是自製的電離層量測儀器(Compact Ionosphere Probe, CIP),這是福衛五號搭載之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的縮小版,能擴大電離層觀測範圍,研究電離層對衛星通訊的影響。
火箭發射涉及衛星及火箭的高度精密整合,具有相當高的困難度,其他如天候不佳、海象不佳、倒數前夕發現某個次系統有疑慮等各種突發狀況,導致其具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以致影響發射期程。
玉山、飛鼠2枚衛星發射任務一坡三折,原訂1月21日升空,發射前兩天便通知延期至22日,22日科技部因收到美方通知,發射再延後一天;23日當晚,包括科技部長吳政忠、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等皆出席站台,並與美方完成連線,卻在倒數4分鐘,因第二節火箭安全檢查事宜,再度延後一日發射;今晚10:40再次與美國連線直播,終在晚間11點整成功發射。
▼台灣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搭乘的 SpaceX 火箭航次發射成功。(圖/翻攝自太空中心、科技部直播網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