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圖/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學經濟出身的鄭家鐘12年前接下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從藝術門外漢到品味家,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驚嘆號!」一如其志業不斷洗牌的人生,卻也讓他體認到:「生意人是成功了繼續加碼;但藝術家是往不會的地方前進,才會擁有更多」。
鄭家鐘,大學就讀經濟系,曾自嘲人生第一個失敗是念錯科系,堅持如他,既然選擇了,就要撐到最後,念到研究所畢業,誤打誤撞當上記者,一路晉升到電視台董事長,後從媒體轉戰金融業,宛如環島旅行一般,在不同旅站上車再轉車,但都能闖出一片天。
►當代藝術難懂!台新因「2大點」贊助20餘年 每年砸千萬不手軟
學經濟出身轉而從事藝術文化「一度壓力很大」
12年前,接下了台新銀行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至此樂此不疲文化藝術,鄭家鐘又發現了人生另一片風景,不過,他坦言,一度在「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的轉換間「壓力很大」。
「老實說,入門是要有一定門檻的。」第一,得思考「想要」怎麼做?先有興趣就能好好學習,開啟了第一步,自然就會邁向第二步-跟藝術家、作品接觸,這一連串是累積的過程,「喜歡就會參與,參與就更喜歡」,到現在,已可游刃有餘,藝術也顛覆了經濟學出身的他,對人生的一些既定想像。
「讓我看到什麼叫做『不斷突破』。」關於這點,他點名藝術家徐永旭讓他感觸最多。
徐永旭1955出生,高雄人,身上匯聚小學老師、古箏演奏家、陶藝創作家等頭銜,若化作一句座右銘,那就是「不要放棄生命中的任何可能」。
徐永旭原本想要當一名運動國手,沒想到在某次重大比賽中受傷,在高中時期轉而重考師專,出社會後,執掌教鞭長達22年,43歲因緣際會步上陶藝創作之路,打造了30餘年的陶藝王國,汗水的背後藏著「對抗類風濕關節炎」的苦痛,但事情做到精緻才會罷休,讓徐永旭甘之如飴。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認為,其實每個人都有藝術細胞。(圖/記者陳依旻攝)
徐永旭不斷翻牌人生和鄭家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中途才加入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但到現在也見證了一大半歷史,鄭家鐘說:「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藝術細胞」,沒有絕對哪個行業才能做,或者非藝術系不可,說到底,藝術就是探究我跟世界的關係、和別人的關係,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有時人們會好奇為何藝術家可以透過雙手表達對宇宙萬物的愛,而自己卻好渺小,玩味藝術後,發現到:「宛如另一面鏡子,幫忙照出不一樣的自己」。
藝術就像自己的「另一面鏡子」
鄭家鐘指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個東西,其實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使用但往往不太在乎,以至於一時之間被問到你的世界觀是什麼,通常會用一個很概括的角度去說「我希望世界和平」,又或者被問「快樂嗎」時常答不出來,在和藝術確立關係並玩味於股掌之間,才覺得原來我們與天地同大。
在確定了跟藝術的關係之後,鄭家鐘強調,被感動的時候,「不再說這個藝術品讓我好感動,而是我為什麼會因為這樣而感動?」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北師美術館開展,鄭家鐘指出,整座美術館都是一個藝術品。(圖/記者陳依旻攝)
鄭家鐘表示,藝術家敏銳的批判精神,不僅展現了對當代社會的深度關注,也開啟了基金會的另一個視野,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20週歲之際,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推出「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展期到明年1月15日止,這次集結了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
整座美術館都是一個藝術品
鄭家鐘指出,20週年大展籌備過程難度很高,因為要將累積20年的創作能量,透過表演、互動、影像、甚至是全新創作,於北師美術館呈現,讓觀眾得以一同感受20年來藝術家如何走過,所幸最後,讓場內外都能透過表演、帶狀事件型作品及行為、空間藝術著重於得獎創作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展望。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與城市對話的霓虹燈。(圖/讀者提供)
像是鄭先喻與跨域編舞家陳武康合作的《碰巧演出》主打人類之身與列印出的AI文本對弈、許家維最新VR創作所打造數位雲端上的沈浸式體驗;崔廣宇透過檢視公立藝文場所的財務報表來看藝術對社會的價值;陳以軒與蘇威嘉用舞蹈與攝影解構兩者關係。
姚瑞中新作《佛地魔》延續黑白古典幻燈片電影的邏輯搭配噪音;張碩尹將其網路原生作品《SOAP》重製為單頻道版電影;許哲瑜的新作《東京對話》,原訂演講式展演因疫情演化為一部散文電影,連線東京—台灣—慕尼黑三地。展場大螢幕同時輪流播映。
千言萬語難以一言以蔽之,不過,消融展場與劇場的界線,裝置作品與現場演出這些跨越邊界,無違和的交織,讓鄭家鐘覺得「整個美術館就都是一個藝術品」,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他會發現,所有的作品都在與空間對話,一如外頭Next的霓虹燈一到夜晚,彷彿獨自對車水馬龍告白;白天的時候,也和這座城市互道早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