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仁全 攝影│關立衡、林育緯 版面設計│彭修浚
你聽過什麼是「創客」嗎?創客經濟代表什麼?
先帶你去一個地方,瞧瞧他們在幹什麼!
台北市仁愛路旁的小街道「連雲街」,在不起眼的巷弄舊公寓中,竟然藏了一個創業聚落─地下連雲。
走進「22設計」位於地下連雲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擺滿工具文件及電腦的辦公桌,靠牆邊有個長條鐵架,鐵架上擺著半成或完工的商品,甚至是包裝盒及箱子。
一張桌子,打造你的事業
在這個彷彿「客廳即工廠」的空間中,22設計公司創辦人游聲堯與太太鄭伊婷,帶著其他8位同事,一起在連雲街經營自己的設計公司。
游聲堯大膽的將建築用的水泥巧妙地運用在戒指上,甚至當成文具商品的材質。「真的是腦袋康固力(concrete)」,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認為,水泥易碎,怎可能當飾品。
不過他視為機會,「有何不可,試了才知到底行不行」。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最後成功,也讓22設計在全球設計圈中打出名號─「水泥設計」。
1樓的空間是辦公及設計之用,近20坪大的地下室其中一半是22設計的工廠,更是游聲堯化身為「創客」,真正自造的地方。
「創客」,就是藉著數位工具,用電腦設計,並使用雙手或自有機具,做出產品來的人,稱為創客。他們自己就是一個實驗室,在一張桌子上,就可以打造出事業來。更藉著網路分享,讓更多人也可以DIY,各自製造。
游聲堯用電腦來設計,然後自行研發製程,完成商品後透過網路銷售,100%是創客。
創客精神中,實作是重要的。游聲堯待在工廠的時間多過辦公室,因為他要反覆練習水泥的特性,直到完全掌握,甚至提高良率,以符合成本。
10坪大的空間,游聲堯將特殊配方的水泥用水攪和後,注入事先做好的矽膠模具,在灌漿過程中還必須不時抽出空氣,或持續攪拌,以免固化後留下氣泡而成瑕疵品。這其實也可說是他實驗的地方。
頂著一副眼鏡,成大畢業的他,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會以水泥作為創作材料,先是朝夕相處,後來竟靠它維生。
在這實驗室裡,游聲堯所設計的所有水泥系列商品,如掛鐘、筆等,都是在這個「地下工廠」一件件純手工製造,說這裡是他的「自造者基地」,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除了22設計外,這裡另有7個新創團隊落腳於地下連雲。在這裡,短褲、T?及夾腳拖是標準打扮,而他們的創意也跟穿著一樣自由,最在乎的是如何讓滿腦子的想法化為做法、化為商品,讓消費者認同。
爬上3樓,你可以看到創客們認真地在動腦筋、想改善,一旁全球正夯的MakerBot 3D列印機不停地發出「吱、吱、吱」列印聲,打印著一個個模型樣本。
共同工作空間,激盪你的創意
離開連雲街,彎進金華街,政大公企中心舊式傳統教學大樓裡暗藏玄機,在西樓地下室有數十位年輕人,以每個月3500元的費用租了一桌一椅,就在這裡「創客」起來。
這個「創立方」空間,是近年來設計創客聚集新據點。政大公企中心組長蔡孟君表示,創立方是一個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提供一個把想法實踐成做法的創客環境,讓更多的創意及創業在這裡激盪。
在開放的共同空間中,你可以隨時跟別人分享、討論你的創意,也可以就近找資源夥伴。在創立方,就是要互相分享、互相交流,創造出未知無限的可能性。就像研究所的實驗室裡,大家都做研究、做實驗,找到可能性及可行性。
走進創立方,這些年紀相仿的年輕人,有的創網站及App,有的則是文創設計,也有的是室內設計師,更有策展人或導演等,「做不同的夢,但實踐的方式雷同,就能激盪出火花,」蔡孟君說。創立方不給壓力、不給績效、不限時間,而是讓創意自由發酵,讓創業自然生成。
目前創立方有70組創業團隊進駐,人數超過150人,已打出名號的設計師平台Pinkoi也是一員。
走出台北,你更將發現,創客聚落遍布全台。
薰衣草森林企業旗下第6個品牌「好好」,落腳台中,將陸續規畫「好好吃飯」、「好好讀書」、「好好旅行」等展覽。同時也邀請理念相同的朋友一起交流新鮮想法,找回簡單卻甘美的生活滋味。
更往南走,在台南出現了新一批創客,他們不只創業,還背負著老屋新生的使命。透過一群熱中於樸實時光的文創人,一起讓老房子換上新面孔。日據舊銀行,可以變成文創廣場;破敗舊房子,可以化身懷舊的民宿旅店,「佳佳西市場旅店」帶頭,「謝宅」、「奉茶」、「草祭」等如雨後春筍般在台南展現全新樣貌。
花東也沒缺席,「O’rip」是代表。為了讓花蓮的美被更多人看見,2006年夏天,花蓮媳婦王玉萍等一群喜愛花蓮又愛玩的人聚在一起,玩出一本《O’rip》免費刊物。隨後,O’rip成立生活旅人工作室,還開了「O’rip有禮」gift shop,成為花蓮工藝家的平台,旅人可以在這裡挑選到精彩的在地禮物。
創客精神,垃圾也能變黃金
創客聚落已證明是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創客不限於在某處,創客其實是無所不在的。
創客可以是個人,自行創業;也可以待在公司內部,為公司創造價值。而這股「創客運動」,已在全台漫延開來。
也許,「創客」一詞對你來說有些陌生,但創客精神已早早就在你我生活及工作中實踐了。小時候你有拆解收音機或電腦的好奇心嗎?壞了的電腦,拿起縲絲起子打開機蓋,就這麼瞧瞧裡面長得是什麼樣。甚至把壞掉的手錶也打開來,欣賞裡面的齒輪,覺得真是精緻。
長大後工作了,上司交付你一項計畫任務,你會用網路去搜尋資料,讓你的計畫構思有深度、有內容。如果你是技術人員,你也可能自己動手去做一項實驗,把原先的製造流程做改善,讓生產更有效率。
直到如今,電腦網路普及,讓你我都能快速又免費的找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讓我們即使沒有專業背景,也能學習了解。
小智研發創辦人兼設計總監劉子煒,沒有化工背景、也沒摸過材料學,但藉著網路及自學,讓他發現稻殼的奧祕,從最早就被歐洲用來做黏著用途,但至今可以成為環保材質,甚至用在要求極高的建材上。
過去,大多數稻殼的下場不是被丟棄,就是燒掉。劉子煒在老師黃謙智的帶領下加入小智研發,他們決定朝「垃圾利用」去開發環保材質,特別是大批稻殼被當成廢棄物,他們認為垃圾也能變黃金,就著手去研究。
經不斷研究與實驗,劉子煒終於開發出稻殼與塑膠材質的環保材料,如手機套及酒瓶袋等,衣服及球鞋等材質也已陸續商品化。他的「創客」精神,讓創意實踐成為商品,也讓小智研發名揚全球。
在劉子煒身上,我們看到創客的特質:藉著好奇心找到問題,運用智慧想出解決方法。巧妙地運用數位科技及網路,讓創意成真,也就是製造出實體的產品或雛形,最終以網路與他人分享成果。
在創客精神中,DIY、數位及創新是3個關鍵元素。而在各行各業中,其實都需要有創客精神,在動手做、數位應用及創新想法等三方活水注入下,創造出不一樣的光景,就是現在我們強調的智慧經濟,或創客經濟。
我們發現,台灣的創客愈來愈多,不只是創業當創客,也可能是在企業內當一名創客;更不只在科技或設計產業,在傳統產業及農業,也有不少創客投入,運用他們的智慧與工具,讓傳產及農業有了新生命。
在本期封面專題中,我們找到各行各業的創客:
● 和碩設計:林宗正帶領設計團隊發揮創客精神,從專屬設計科技產品延伸到生活用品,透過消費型態的研究,及縮短產品從發想到生產、上市的流程,掌握消費趨勢,一新使用者的體驗。
● 小智研發:在黃謙智帶領下突破設計公司的天花板,透過材料研發從源頭改造產品設計,打破傳統建築物需要地基與樑柱等觀念,重新架構綠建築新典範,讓綠建築產生可拆可移動的效益。
● 台江漁人:顏榮宏透過生技研發手段簡化與優化傳統養殖流程,縮短人力、工時,成功養出別人養不出來的魚,價格是一般虱目魚的200%。
● FabCafe Taipei:黃駿賢把過去被關在大公司及實驗室的雷射切割、3D列印服務引進咖啡廳,聚集各行業設計師進行跨界合作,進而產生設計師人才庫和網路創作平台。
● 愛魅奇:林宇輝打造出一個安全、自由的交友平台,以實體活動來與虛擬世界做互補,虛實整合,讓友情昇華為愛情的過程無包袱、不矯情。
● Fandora:蘇晏良等4名夥伴創辦插畫平台,將過去單打獨鬥的本土插畫家匯集起來,產生規模效益,更將單純的平面藝術作品轉化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創商品。
看到創客聚落的遍地開花,彷彿回到30年前,宏碁或華碩草創之初,施振榮或施崇棠等創客們待在舊公寓的小房間裡,單純地、專注地,捲起袖子、流著汗,動手去實踐夢想。
當今台灣,也看到同樣的一群年輕創客,在各行業中積極發揮創客精神。雖不知商品何時能夠大賣?也不確定自己的夢想是否會成真?但是,那份創客的智慧與熱情是一樣的,不會被澆熄、不會屈服。誰說創客經濟不會在未來結實纍纍?誰說台灣經濟未來的希望跟創客沒有關係?
更多文章請上30雜誌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