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不孝子法寶!一次搞懂「生前贈與」與「附負擔贈與」

▲▼遺產,遺囑。(圖/視覺中國)

▲面對身後事,專家建議事前妥善規畫,避免遺愛變調。(示意圖/視覺中國)

文/《不擔憂的後半生》

資產的安排生前贈與或遺產?

當你盤點資產後,發現自己扣除接下來的20年生活所需還有餘裕,甚至更多,那麼如何預為傳承規畫就很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的家庭結構與關係還算和諧,依照繼承順位繼承就很好的話,當然你的資產全數列為遺產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人可能是單親、單身、無子嗣,或與法定繼承人關係不睦,這時候,如何順著自己的意思處理資產就很重要。

資產較豐厚的人,可以選擇部分資產做生前贈與。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每年有244萬元贈與金額免繳納贈與稅,請記得是以「贈與人」的角度計算,也就是你一年內贈與他人的總額只要不超過244萬元,即不用繳贈與稅;而受贈人可以收受多人的贈與,沒有贈與稅的問題。因此,如果父母各自利用每年的免稅額贈與子女財產,該名子女一年即可拿到488萬元的贈與。利用免稅金額逐年把資產移轉出去,這規畫是有好處的。假如你扣除養老所需後,剩餘的資產仍不少,以贈與方式每年固定轉至你的家人手中,他們可省下遺產稅,或者你可以贈與你想要照顧或感謝的親友,而他們並不在你的法定繼承人之列。

「生前贈與」的案例:

楊叔叔93歲、太太86歲,叔叔早年在美國教書,回來台灣12年,現在住養生村。兩個女兒均在美國出生、工作,不會回來台灣。叔叔剛回台灣時,係租屋住在生活機能方便的市區,由兩個外甥幫忙租屋住其附近,方便照顧兩老。叔叔規畫將在美國的資產留給女兒們;而在台灣的資產,預留養生村的費用及可能產生的醫療花費後,其餘均於生前贈與兩名外甥,感謝他們10多年來的陪伴與照顧。當然,人生總怕有萬一,故叔叔夫妻及兩名外甥簽立「附負擔贈與契約」,夫妻倆每年於免贈與稅額度內贈與外甥現金,外甥則需照顧夫妻倆至他們終老。

因此,不論是前面談的楊叔叔的例子,或者想把錢捐作慈善用途,都非常建議採用生前贈與方式處理。如果不想繳贈與稅,那就每年分次辦理,對自己、對受贈者都有直接的好處。

生前無償處分財產,有贈與稅;而死後的財產為遺產,有遺產稅。由於法律有每年244萬元贈與免稅的規定,很多人因此認為,用生前贈與比死後當作遺產處理,對子女會更好,不過,這樣一來,父母親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拿了錢的孩子棄養?

先試算遺產稅,再決定需否生前贈與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資產結構,也就是本書一開始提到的,先盤點自己的資產狀況,其次則依照遺產及贈與稅法算一算,是否達到繳納遺產稅的門檻?如果扣掉遺產稅之免稅額及扣除額,未達繳稅門檻,根本就沒有「需要繳納遺產稅」這件事,長輩也就不需要因此去做財產移轉;就算需要繳納遺產稅,也必須了解「需要繳納多少遺產稅」?假設這個金額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也認為繼承人們應該為國家的稅賦收入盡一點力,那也無需於生前辦理過戶。

其次,如果認為遺產稅確實有點多,是否能有兩全其美的方法,稅少繳、長輩的老年安養費又無虞呢?遺產稅的計算,並不是以人去世的時候,所留下的遺產總額「全部」都按照稅率級距去課稅,而是類似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方式,可以扣掉「免稅額」以及「扣除額」之後,得到的「課稅遺產淨額」才是要繳稅的金額。

[案例:不需繳稅]

被繼承人過世時,有配偶及兩個成年子女,遺產總額有2000萬元,2024年1月1日以後身故,免稅額是1333萬元,扣除額部分:

配偶可以扣553萬元

成年子女可以扣112萬元(每個人56萬元)

喪葬費可以扣138萬元

計算結果「課稅遺產淨額」負136萬元(2000−1333−553−112−138=-136),也就是說,課稅遺產淨額是負數,根本不用繳稅。所以,遺產總額2000萬聽起來很多,經過一算,根本不需繳納遺產稅。

[案例:需要繳稅]

被繼承人過世時,有配偶及兩個成年子女,遺產總額有5000萬,2024年1月1日以後身故,免稅額是1333萬元,扣除額部分:

配偶可以扣553萬元

成年子女可以扣112萬元(每個人56萬元)

喪葬費可以扣138萬元

計算結果,「課稅遺產淨額」為2864萬元(5000−1333−553−112−138=2864),因為課稅遺產淨額在5000萬元以下,稅率為10%,因此需要繳納的稅額為:

2864×10%=286.4,即需繳286.4萬元。

父母於生前移轉不動產給子女的方式,通常是贈與或買賣,使用買賣做為移轉的方式時,就必需有合理的金流,該金流最後還不能回流,如果是真移轉假買賣,除了必須補繳稅款之外,還要加上罰款,另外也會涉及其他民事及刑事責任,不可不慎。

不論是用贈與或買賣方式,更複雜的是稅務,需要考量土地增值稅及需否適用房地合一稅等,建議找專家將所有可能產生的稅務統統計算清楚,才能確認於生前移轉不動產給子女,能不能達到省稅目的。

本文擷取自 如何出版社《不擔憂的後半生──聰明規畫財務、健康、身後事,好命退休不是夢》

關鍵字: 資產遺產遺產稅生前贈與附負擔贈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鋼鐵股8檔飆漲停!中鋼也亮出大紅柱 「兩新政策」激勵用鋼領域

鋼鐵股8檔飆漲停!中鋼也亮出大紅柱 「兩新政策」激勵用鋼領域

台股27日開高走低,不過由於中國政府釋放重大利多,祭出「兩新政策」,激勵鋼鐵股全面走揚,甚至有8檔個股鎖在漲停,中鋼(2002)盤中也一度飆上23.45元,終場上漲6.21%,收23.1元,成交量9.9萬張,亮出一根大紅柱。

2024-09-27 15:14

日圓雲霄飛車!自民黨「不升息派」落選 146暴衝至143

日圓雲霄飛車!自民黨「不升息派」落選 146暴衝至143

日本自民黨今(27)日進行新任黨魁選舉,日圓兌美元走勢也跟著坐雲霄飛車,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215票的石破茂超車不赞成升息高市早苗,高票當選下,日圓出現急拉,從146價位垂直拉升至143,由貶轉升。

2024-09-27 15:10

中鋼亮紅「業績再報喜」!前8個月稅前淨利43.16億元 年增226%

中鋼亮紅「業績再報喜」!前8個月稅前淨利43.16億元 年增226%

中鋼(2002)股價亮紅受百萬名投資人矚目,27日公布8月自結盈餘,累計今年前8個月稅前淨利達43.1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226%。中鋼指出,獲利提升主要是因為單位售價及毛利增加,加上礦業投資獲配股利、利息收入也增加,使業外收入有所提升。

2024-09-27 15:33

力積電助印度設廠「轉移技術、人才」 陸行之問:10年後還能活?

力積電助印度設廠「轉移技術、人才」 陸行之問:10年後還能活?

晶圓代工大廠力積電(6770)與印度塔塔電子昨日簽訂合作最終協議,力積電將協助塔塔電子建設全印度第一座12吋晶圓廠,並移轉成熟製程技術以及培訓印度員工,不過對此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則坦言,這會吸引一群在台灣升遷不易的年輕人前往開疆拓土,而這些擁有普通製程技術的新創公司10年之後能否存活,都還是未知數,呼籲半導體大廠加強新生代接班,留住優秀人才。

2024-09-27 10:09

SCFI本周跌幅加大 歐地與波灣跌幅最高、美西美東都跌近一成 

SCFI本周跌幅加大 歐地與波灣跌幅最高、美西美東都跌近一成 

上海交易所今(27)日下午3點公布的貨櫃運價指數(SCFI)報2135.08點,跌231.16點,跌幅較上周的5.76%提高為9.77%,歐洲、地中海與波斯灣航線在13-16%之間,美東跌12.53%,美西跌9.16%,顯示十一長假前市場相當疲弱,完全沒有節前旺季表現。

2024-09-27 15:39

搶進陸港股 ETF!4檔成交量擠進前十  00637L爆25萬張居冠

搶進陸港股 ETF!4檔成交量擠進前十  00637L爆25萬張居冠

中國大規模救市,陸港股飆漲,也帶動在台掛牌陸股ETF量能激增,槓桿型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今(27)日至午盤前即爆出25萬張,居台股交易量之冠,台股前十大成交量中,陸股ETF就佔了4檔。

2024-09-27 11:59

外媒爆Arm擬收購英特爾產品部門 但遭拒

外媒爆Arm擬收購英特爾產品部門 但遭拒

根據外媒彭博社報導,知情人士透露,Arm曾與英特爾接洽,希望收購產品部門,但已被告知該業務不會出售。

2024-09-27 11:58

台塑4寶市值縮水「等於1家富邦金」 謝金河:南亞跨出一小步

台塑4寶市值縮水「等於1家富邦金」 謝金河:南亞跨出一小步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上以「南亞跨出了一小步」為題發文,指出過去台塑4寶中,至少有3家會出現在台灣前10大企業市值榜,如今4寶市值大縮水,加起來只等於1個富邦金,不過,他看到南亞(1303)轉型從高毛利、利基產品切入,是個很好的起步。

2024-09-27 10:50

中國央行降準!融資租賃三雄受惠 中租-KY飆漲逾8%

中國央行降準!融資租賃三雄受惠 中租-KY飆漲逾8%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今(27 日)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0.5 個百分點,融資租賃三雄中租-KY(5871)、裕融(9941)與和潤(6592)受惠,有利借貸成本下降,股價連袂走高,其中龍頭中租-KY飆漲逾8%。

2024-09-27 10:46

Meta首款AR眼鏡「最快2027年量產」 郭明錤:定位是取代手機平板

Meta首款AR眼鏡「最快2027年量產」 郭明錤:定位是取代手機平板

Meta公司在Connect 2024年度開發者大會上,首度曝光採用全像影像技術、針對消費市場的擴增實境(AR)眼鏡Orion原型機,對此,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Meta首款AR眼鏡產品Orion最快在2027年量產,在此之前,還會推出規格較低的版本,用來取代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

2024-09-27 10:23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