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長達21個月的藍燈及黃藍燈之後,台灣經濟出現欲振乏力的困境,有人說此乃國際經濟景氣不佳所致,只待全球風起,春燕將回歸,但問題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文/葉萬安、攝影/陳鴻文】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前(2011)年11月預測去(201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時,還充滿樂觀氣氛,預測可以有4.19%的成長幅度。之後,卻出乎預料的連續9次下修,至今年(2013)2月時完成的初步統計,已下修到1.26%,5月時才略上修為1.32%,但較第一次預測時,已下修2.87個百分點,下修幅度幾達70%。對此,主管當局解釋是受到國際經濟急劇變化的影響。
只是,去年國際經濟景氣轉趨惡化確是事實,但亞洲四小龍中其他三小龍經濟成長預測下修幅度遠較台灣為小。而同時期的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只從2.9%降到2.6%,下修0.3個百分點,下降幅度僅10%。兩者相較,顯見台灣2012年經濟成長率的下修,遠超過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那麼,今年台灣經濟又將如何?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5月發表的第1季經濟成長率,初步統計為1.67%,較2月預測值3.26%,幾乎腰斬;而全年經濟成長率亦從2月預測的3.59%,大幅下修為2.40%,使當時剛上任的行政院長江宜樺,直言台灣經濟很「悶」。這個「悶」字,正中許多人的心坎上,不過也有不少人預期下半年經濟會好轉,但衡諸國際經濟情勢並不樂觀,且當前政黨惡鬥更趨嚴重,不僅施政停止,更使人心惶惶不安,下半年經濟如何能好轉?今年會不會重蹈去年經濟成長率預測,連續下修的覆轍,令人擔憂。
長期黃藍燈 經濟又病又悶
長期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幾乎都超過同時期的全球經濟成長率,且在1978年~1999年的22年間,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都是全球的2倍以上,最高時曾超過3倍;但自2000年開始,此倍數大幅下降,至201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竟下降到幾近全球經濟成長率的一半(見表1),顯示近年來台灣經濟之所以「悶」,國際經濟景氣不振只是部分原因,國內經濟體質惡化,才是關鍵所在。
經建會公布的今年8月景氣對策信號,除了6月曇花一現出現景氣穩定的綠燈外,7、8月又轉回黃藍燈,等於連續11個月呈現代表景氣趨緩的黃藍燈。近30年來,景氣對策信號共有4次陷入景氣低迷的藍燈,但是前3次藍燈經過景氣趨緩的黃藍燈後,最快等待1個月就轉換為景氣穩定的綠燈,最慢也不過等待4個月後就轉換為綠燈,而且很快就變成景氣過熱的紅燈。
但這次自2011年11月出現景氣低迷的藍燈,在連續10個月後的2012年9月轉為景氣趨緩的黃藍燈,竟又連續11個月(至今年8月)尚無轉向景氣穩定的綠燈跡象,等待時期之長,前所未有。連同景氣低迷的藍燈及景氣趨緩的黃藍燈,前後共達21個月之久,更是空前,人民怎麼能夠不「悶」,這也表示台灣經濟早已病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有進一步深入探討疾病成因之必要。
成因1:內需呈現停滯與負成長
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尤其2012年淪為保1%的困境,其原因為何?可以從顯現國家經濟發展總帳的國民所得統計的需要面、生產面及所得面等面向進行探討。
就需要面看來,影響經濟成長高低的2大部門─內需與外需,近年來皆呈現弱化的情況。1988年~1999年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能有6.6%的表現,全靠內需增長的貢獻,但2000年~2011年間,由於內需貢獻大幅下降,致使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而2000年~2007年和2008年~2011年,這兩個期間的平均經濟成長率能有4.4%及3.3%的成長,主要因為外需貢獻都超過全年經濟成長率一半以上,尤其後者外需(主要是指淨出口)擴張的貢獻超過3/4。
【葉萬安】
現職:中華經濟研究院政策研究顧問
學歷:世界銀行經濟開發研究所進修、國際貨幣基金研究所進修、國立上海商學院畢業
經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顧問、副主任委員、經濟設計委員會經濟研究處處長、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綜合計畫處處長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11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