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莉燕
大陸EMBA學程實施近20年,逐漸追上歐美名校水準,全球各地的企業領袖積極湧入中國進修,直言「少賺幾億也值得念!」為什麼?從1995年大陸第一個EMBA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算起,EMBA學程在中國,不過才20年。但近幾年來,大陸EMBA卻後來居上,隱隱已追上歐美水準。一方面,大陸的EMBA愈來愈國際化,同時,也愈來愈具有「中國特色」。
2014年10月一個秋天的早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課堂上,一場互動激烈的案例討論課,牽引所有學員豎起耳朵專心聽,深怕錯過其中任何一個字。「2002年,深圳發展銀行要賣,你若是花旗的老總,會不會動心?為什麼?」金融系教授金李瞇著眼拋出問題。這堂課的重點是探討公司金融財務實戰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涉及企業兼併與收購。
教授化身導演 鼓勵挖掘問題
開始上課不到5分鐘,這位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十餘年的教授問完,立刻點名簡稱「羅總」的同學回答。「羅總」的職銜全名是成都航空副總經理羅宇。「我會感興趣,」羅宇即席回答,因為中國做得不好的地方,西方企業才有機會,況且先進入者先得。
接著被點名的「楊總」,是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投資集團總經理楊世泰。他認為,深圳發展銀行計畫出售給外資,是中國政府放鬆市場的訊號,國際大銀行能擁有第一張中國牌照是值得的,可為外資金融集團在中國布局的下一步大發展做準備。
另一位同學「徐總」的回應則截然不同。這位房地產集團副總徐健飛,答案卻是「我有顧慮!」理由是中國政府對銀行業的干涉很深,這家待價而沽的銀行應該有很多壞帳,正應了那句話「活魚吃不到,死魚才給你吃。」
其他同學在教授引導下,紛紛發表意見。領口夾著小蜜蜂麥克風的金李,全場飛奔,一下在白板上書寫學員所言的關鍵字,一下走上階梯邀請同學提問。他成功地讓學員假想成是併購事件中的主事者,設身處地做決策,更歡迎同學之間互相辯駁。沒想到同學們下了課仍意猶未盡,聚在走廊繼續討論。
這樣的上課形式,名為參與式教學,是源於哈佛、最正宗的商學院教學路數。教授化身導演,學生成為主角,發掘問題,發表意見,分析問題,並尋找可能的解答。這樣的上課方式,如今也成為大陸名校EMBA的常態,甚至有可能青出於藍。
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4年全球EMBA百強榜單,前十名中,就有四個是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包括香港科大-Kellogg、清華-Insead、復旦-華盛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之前該榜單清一色被歐美商學院所壟斷,證明中國只花20年,已快速追上已有70年歷史的全球EMBA教育。
國際又本土 保有優勢敢創新
「大陸的EMBA後發先至,老師和課程直接接軌國際,」曾經先後就讀台大、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長江商學院三個學校EMBA的先鋒證券董事長林寶珠說。總是在追求最前瞻的國際化商業智慧的林寶珠,在台灣人稱「基金女王」。她指出,大陸的商學院始終有最新、最國際化課程,聽教授剖析不斷誕生的企業新秀,「可以一直update(更新)腦袋,即使念EMBA的時間讓我少賺好幾個億,也很值得。」
大陸商學院快速崛起,近幾年更積極與國際歐美知名商學院攜手,共同開辦EMBA班。2014年2月,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共同設立了光華-Kellogg EMBA聯合學位。4月,長江商學院與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推出雙學位EMBA。
跨國合作班如雨後春筍出現,也令中國的高管學生接觸到更全球化的視野。「中國有很多企業走出去,需要了解海外國家的情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志學指出,大陸EMBA的國際化傾向有其背後需求。
大陸EMBA的師資背景,亦有所轉變。早期以外籍教授為金字招牌,如今則是以擁有歐美名校教書經歷的華裔教授居多。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例,這所中國與歐盟合辦的教學機構,深具國際化基因。2/3教授是拿外國護照的外國人,但真正西方臉孔僅1/3,其餘是華裔教授,並均曾在長春藤名校執教。
若將焦點關注在大陸EMBA的課程,一個明顯現象是「既國際又中國本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張維炯指出,無論是課程還是師資,中歐同時體現出中國深度與全球廣度。
「中歐六成的國際教授,平均在中國工作12年,而四成華裔教授,平均在海外工作生活11年,」張維炯說:「我們的教授既有中國經驗,又有國際歷練。」
砸錢聘名師 學費節節高漲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也有同樣體會。他表示,講課如果全講外國案例,會被學員挑戰,全講中國案例,學員也不滿意,因此課程內容必須平衡,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乎是要匹配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大陸EMBA學費也年年升高,漲勢驚人。
學費最貴的長江商學院,2012年得交65.8萬人民幣(約台幣326.4萬元)才念得起,2013年再上調3萬元人民幣(約台幣340.6萬元)。復旦大學EMBA的漲幅最為凶猛,2012年為49萬人民幣,2013年一口氣調升到56.8萬人民幣,2014年則突破到59.8萬人民幣。
「學費調漲,主要是因為教授很貴,」殷志文指出,能夠勝任的師資,全球都很「緊缺」,誰出的薪水高,誰就能搶得到,反映師資成本的結果,便是學費變高貴。若搭配《金融時報》的百強榜單來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位列第十名,在各校自辦EMBA中排中國第一,2014年學費58.8萬人民幣,算是「性價比」最高。
儘管學費愈來愈高貴,中國的企業經營者仍趨之若鶩。學費高昂的長江商學院,每年總共招收300多人,湧進700~800人報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春秋兩班錄取750人,卻來了1000多人,被迫對其中300多位董總說「No!」
台灣人想讀大陸名校EMBA的也很多,但各校為了總額管制,大多限定台灣新生數量,少則4、5名,最多不超過20名。
班別分眾化,學員資格更多元,是大陸EMBA另一個值得觀察的走向。長江商學院2014年新設「文創EMBA」,專門招收影視傳媒企業高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復旦大學則為EMBA校友,開設了「後EMBA課程」,針對已經畢業的學員提供歷史、藝術、哲學的課程,學費沒那麼高,算是一種「課程的補充」。
VIP考生,則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創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EMBA課程主任陳杰平指出,一些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士,中歐會主動熱情邀約他們來讀。比如大陸知名公益人士鄧飛,曾在微博上發起「微博打拐」及「免費午餐」公益活動,吸引大批網民參與,便在陳杰平的積極拜訪下入學。「找他們來,可以言傳身教,影響其他學員,」陳杰平說明,中國不缺有錢人,但希望培養更多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領袖,是招收VIP考生的主因。
EMBA除了提供學習機會,同時也能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交流。人脈,是無可取代的無形資產。團購同學的產品、投資同學的公司、跟同學有金錢往來,EMBA的人脈在大陸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結識土豪群 同學互相投資
上海台商、立盟集團董事長鍾美志,在物流貨運的主業外,同時經營台灣高級水果的兩岸貿易。「我2/3的客人是同學,」鍾美志說,自從讀了復旦EMBA,同學們的企業或單位年節送禮都找上她,往往一訂就是100、200盒,2014年三節的營業額,竟是去年的一倍。
復旦EMBA全體同學的微信群聊,就叫「土豪群」。鍾美志說,凡是有人在上面po文,不管是賣龍蝦,還是找律師,很快就有四面八方的人協助,可見凝聚力。同學之間互相投資的情形也屢見不鮮。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梅建平分享,唯品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名牌折扣電商,負責人沈亞就讀長江EMBA後興起創業念頭,得到一位同學投資2000萬人民幣才得以開始。後來唯品會在美國IPO,金主同學的回報是200億美元。
中國做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須大量經營長才,不像台灣EMBA已退燒,從強烈市場需求看來,大陸EMBA熱,短期仍不會退燒。
大陸EMBA的隱憂
打貪防弊 官員禁讀令影響招生?
翻開大陸EMBA的校友名冊,不乏部長、書記、國企央企高管的名字。但從今年秋季班開始,這類有官方背景的學生將不再出現在EMBA班。7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嚴禁領導幹部參加高收費的培訓專案和各類名為學習提高、實為交友聯誼的培訓項目,已經參加的也要立即退出。
這紙「禁讀令」,一般解讀,就是特指昂貴的EMBA班。不僅立刻引發在學及剛考上官員的退學舉動,也引發各校EMBA未來招生的隱憂。校方擔心,少掉高官和知名國企的學生,可能失去其他意在結識官場人士才來讀EMBA的民企高管。
在講究人際關係的中國,儘管上EMBA是充電進修,然而為了拓展人脈、建立商業網絡的也大有人在。禁讀令是避免官員藉著讀EMBA的名義挪用公款或受賄,但在打擊貪腐之餘,也打擊了EMBA的「圈子經濟」。是否長遠影響招生?仍待觀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33.html】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