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積極對外洽簽FTA。(圖/取自經濟部臉書)
記者林信男/特稿
兩岸啟動ECFA商談時間早於中韓FTA,南韓卻後發先至,完成實質談判,超前台灣一大步,我國在苦苦追趕之際,也必須思考,即使貨貿過關、順利與他國洽簽FTA,台灣產業的既有優勢,還能撐多久?
南韓在過去十餘年,藉由良好的政策延續性,對內調整產業結構,對外積極洽簽FTA,使對外貿易總額由1997年的3,376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11年的1兆823億美元,經貿表現有目共睹。
然而,南韓與中國大陸簽署FTA之後,未來經濟發展必然一片光明?亮眼的數據,不代表中韓FTA百利無一害,這項FTA的好處,有70%被南韓大企業拿走,占比90%以上的中小企業,相對較難從中獲益,農業和漁業,甚至可能受害。
根據南韓產業研究院預估,在汽車、半導體、造船、石油化學、通訊機器、顯示器、鋼鐵、紡織衣類及一般機械等9大主要產業中,除了汽車業以外,其餘8類產業在未來5年內,都會被中國大陸趕上,值得注意的是,這8項產業的出口金額占比,高達65%。
換言之,由於中國大陸積極發展供應鏈在地化與進口替代,現在需要倚賴南韓進口的貨品,未來都可能自行生產,屆時南韓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性,將大幅下滑。
簽署FTA、取得關稅優惠,是顯而易見的好處,但不代表國與國之間從此沒有競爭關係,相反的,若關鍵技術原地踏步不升級,甚至被學習、取代,原有的競爭優勢,遲早流失殆盡。
台灣與南韓的出口貨品重疊率,高達7成7,產業發展歷程極為相似,中韓FTA生效後,南韓遭遇的挑戰,也可能是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簽署FTA,不代表經濟發展從此高枕無憂,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持續進化,也是關鍵。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