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玉君】
如何判定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的好與壞?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重視質感、內涵、拍戲手法、故事節奏…,就商業角度來說,只要賣座(或收視率高)就是好片。因此,如何將影視的文創結合商業成為一個產業,這是影視文創商品化的投資新思維!
台灣將文創產業大致區分為工藝產業、圖書出版業、廣播電視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數位內容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等等,聽起來有點虛無縹緲,若將其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說,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都有文化創意的影子!任何與創意相關的思維都可歸為文創,因此涵蓋範圍將會愈來愈廣泛,《先探週刊》也將為讀者深入分析各行各業的文創,並規劃一系列的〈特別企劃〉報導。
台灣影視產業年增逾一成
先從生活中的娛樂方向著手,繼華研、霹靂等影劇、藝術文創產業陸續掛牌上櫃之後,興櫃也陸續有包括華聯國際、昇華娛樂、影一製作所等公司登錄,這一系列都與電影、電視等影劇相關,因此,本期選擇了影視文創產業作為〈特別企劃〉內容。對於投資,先從了解各個影視公司的營運模式開始,我們特別專訪了上述公司,提供讀者更深入了解台灣的影視文創產業。
中國電影票房年增逾三○%
不管是坐在家裡看電視劇,或拿包爆米花、可樂進電影院看電影,從來沒有想過這些電影、戲劇是如何產生,結構又是如何?除了演員的演戲精湛與否外,就是劇本寫得好不好,吸不吸引人,能否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等。殊不知,這背後的過程,隱藏太多的環節,與細部結構(詳見後文「昇華」),在了解影視的產業結構之前,先來看看市場。
近年來,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莫過於《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為了達成拍攝史詩紀錄片《賽德克.巴萊》的目標,先行拍攝了一部低成本的商業電影─《海角七號》,卻歪打正著地創下五.三億元票房佳績,聲名大噪;進而完成了《賽德克.巴萊》這部片的拍攝,甚至獲得第四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該片共計投資七~七.五億新台幣,上映後在台灣創下了共八.八億元票房,刷新國片影史的票房紀錄。
然而,台灣每年的電影票房金額不超過一○○億元,且多數由引進的美國片所創造出來的金額,以一三年全台七十八家首輪戲院五五七個廳的統計總票房九一.一億元來看,國片票房收入占比僅一三.一%,美國片卻占了高達七六.三七%;顯然引進的電影賣不賣座也成為攸關業者獲利的關鍵。
不過,近年來台灣的電影產業以在地化語言、生活化的選題方式在市場上竄出頭,尤其是不僅在中國市場上映,還做出不錯的口碑與票房,因此,國內在影劇相關的業者都積極採策略合作模式進軍中國影視市場。
儘管台灣電影的票房總收入不到百億台幣,不過總產值卻持續成長,以一二年總產值約一八九.○五億元計算,仍然以每年年複合成長率約一二%幅度成長,預估到一八年產值將突破三七○億元。
而中國的影視產業究竟如何?根據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九月底,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已達二一九.四九億人民幣,超過一三年全年的二一七.六九億人民幣。業界估計,今年全年有機會超過二八○億人民幣甚至朝三○○億人民幣(約當一五○○億新台幣,是台灣的十五倍之譜)邁進,年增幅度逾三○%。
相較於美國市場,一三年美國電影票房收入約當六六○億人民幣,以中國年增幅度三成計算,三年內將會超過美國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810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封面故事:中磊、啟碁營運能見度高
☆特別企劃:華聯放眼全球華人市場
☆焦點議題:比亞迪股價驚濤駭浪中
☆中港直擊:福建自貿區地位大升級
☆國際趨勢:歐洲玩心機 盛行負利率
☆重要資訊:2014年法人籌碼與市值變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