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曾因為科技業有一段很輝煌的歷史。(示意圖/資料照)
記者李孟璇/台北報導
「台灣真的好弱!」這是創投界前輩劉坤靈從中國大陸回來後,對國內市場的解讀。
劉坤靈這個名字,一般人可能很陌生,但在創業投資界中可是知名人物,他過去曾在聯電、旺宏等企業服務,自1997年開始參與風險投資工作,年資將近20年,1997至1999年先是在華陽創投服務,參與過19間電子公司投資案,之後創立了八方科技及未來趨勢科技公司,2006至2010年則加入富鑫創投集團,擔任富鑫國際合夥人,負責中國大陸風險投資活動與業務,目前是上海瓦戈科技(Vargo)的策略長及執行董事,也擔任台灣創業投資公會產業顧問。
而在業界打滾20多年,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經驗,劉坤靈有4年的時間,舉家搬到上海,這些時日裡,除了天天讀計畫書、與創業家會面深談,也到各公司考察,有時則到北大、清華等名校演講,經過多年的觀察,如今回到台灣後不禁感嘆:「我們真的好弱!」
劉坤靈說,過去台灣曾經因為科技業有一段很輝煌的歷史,尤其在電腦產業發展的年代,每年幾乎都有30%以上的成長,但在企業壯大的同時,大家卻沒有注意到,產業是會輪替的。
「這真的很可怕!」因為沒有人在想下一步該做什麼,劉坤靈指出,台灣在2000年後,就進入無感衰退的狀態,在產業成熟之際,卻忘了要創新、忘了要思考未來,也因為這樣,國內的產業在下一波變化期並沒有順利接上,舉例來說,像Facebook、Google、Twitter從10幾年前發展至今,這過程我們根本沒有參與,「他們賺錢跟台灣沒關係、要找人才跟台灣沒關係、要做研發中心也跟台灣沒關係,因為台灣已經不是這些公司會看到的點,無法雨露均霑。」
另一方面,台灣缺乏人才庫,過去高科技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項就是國內有著豐富的科技人才,當時留學海內外的畢業人才與全球電腦科技的發展脈動緊密結合,加上學長姊弟妹相互提攜,又有科技產業聚落及政府大力扶持,在天時地利人和下便成就大業。
可是國內產業目前只剩下個別的隱形冠軍、人才散落各地,像這樣得靠大家一一發掘、拼湊,很難形成一個生態系,劉坤靈表示,產業要發展,必須有上、中、下游一起打拚,形成一個集體力量才有辦法殺出重圍,否則恐怕會失去競爭力。
「但想要扭轉劣勢,我真的很悲觀!」劉坤靈說,因為腦袋如果沒有換,怎麼也改變不了,台灣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過去「cost down」的思維一直存在,沒有想要創造「價值」,如果這點沒有做到,那台灣就不可能遇見下一個未來,而且一點機會都沒有。
現在台廠只會幫別人代工,沒有去了解未來發展需要那些科技,就連台積電,也只是在做別人家產品的一個零件,劉坤靈表示,沒有錯,台積電很厲害,但仔細一看,其實看不到台灣人有能力自主研發產品、發展出品牌,而這正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課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