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士頓聯合創辦人杜紀川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曾一夕暴富的杜紀川與孫大衛,因為炒股一貧如洗,而後又經歷了幾次財富起伏,現在的他們秉持寬容、友善理念,治理著他們所創的金士頓科技公司,更連續榮獲「美國最佳雇主」美名。
據陸媒《華商韜略》報導,在大陸出生的杜紀川從小生長於台灣,1962年赴德國攻讀電機工程學位;1972年到美國時,在籃球場偶然遇見了孫大衛,兩人一拍即合,杜紀川也從而踏入IT業。
1982年,杜紀川與孫大衛兩人開始了他們第一次的創業,正好趕上電腦在陸的成長爆炸期,他們的生意相當好,有時候產品尚未出貨就收到了客戶迫不及待的款項,兩年後他們的公司被收購,每人賺到了100多萬美元(約3080萬台幣)。
剛賺到人生一大筆錢的兩人,靠著將錢放大的野心跑去炒股,然而卻吃了大虧,一夜之間兩人賠到一無所有,只能愁眉苦臉過活。
後來,兩人在心情平復之後相約見面,在互相安慰、鼓勵之下重拾了信心,決定再次創業,靠著杜紀川翻箱倒櫃籌出的2000美元(61,594萬台幣),他們創辦了「金士頓(Kingston)」。
▲ 金士頓聯合創辦人孫大衛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作為金士頓的創始人,杜紀川和孫大衛一直倡導分享文化,杜紀川說,「我們一直都與大家共同分享利潤,並以此作為對員工的感謝。」他們有句名言是:「先資本主義,再共產主義」,意思是先以資本主義賺錢,然後用共產主義分享。
在金士頓,員工上班不用打卡,也沒有KPI,他們強調以人為本、利他優先。對內,公司優先考慮員工利益;對外,則優先考慮客戶利益。
別家公司相信制度和約束、相信人性本惡,從而威逼利誘員工希望駕馭他們;而在金士頓,他們則相信人性本善、將心比心,努力建立善性循環。
金士頓對員工的寬容和大度不但體現在人性面上,更體現在經濟利益之上,他們對員工的投資,包括感情也包括資金,甚至連續多年獲得「美國最佳雇主」。
有一次,一位員工在剛入職不久就碰到私事必須請假,在其他公司可能會被百般刁難、得繼續上班,而孫大衛知道員工情況後,主動准許放假,薪水還能照拿;還有員工照料父母,幾個月不能上班,公司一樣照常支付薪水。
1996年,日本軟銀以14.5億美金(約446億台幣)收購金士頓,杜紀川和孫大衛拿到收購款後,在正常薪水與獎金之外,還拿出1億美元(約31億台幣)分給所有員工,平均每個員工分到超過200萬元人民幣。
然而,兩人還有一件比將1億美元分給員工更為人稱道的事。軟銀孫正義以14.5億美元買下金士頓,並在前期支付了11.7億美元(約360億台幣),但後來卻遇上營運資金緊縮,希望延期支付剩下的近3億美元(約92億台幣)時,杜紀川、孫大衛只是相互打了個電話,而後告訴孫正義:「這3億美元,我們不要了」。
杜紀川回憶,「軟銀當時正努力擴張,資金緊張。我和孫大衛認為,我們已經收到了10多億美元,已經賺足了,這幾億美元可以說是多出來的錢,不需要為這筆錢讓對方受苦。所以就告訴對方說,剩下的,我們不要了。」
▲ 金士頓現在是全球記憶體供應大廠 。(圖/記者周之鼎攝)
到了1997年,孫正義決定把金士頓賣掉,被免去3億美元的他出於感激主動找上杜紀川、孫大衛,讓兩人以4.5億美元(約138億台幣)買回了金士頓。以11.7億美元賣出,再以4.5億美元買回,兩人在1年多的時間裡,淨賺了6億多美元(約184億台幣)。
直到今日,杜紀川和孫大衛依然堅持寬容、友善的文化管理公司,創造過100億美元(約3080億台幣)的年營收,當了20來年的全球老大,如今霸占全球記憶體市場超過60%。
杜紀川和孫大衛說,這是公司上下齊心協力的結果。「完全是一家人的理念,沒有高低貴賤,大家各盡其職,在一條船上,目標一致,同舟共濟,一起向前划。」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