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理財建議可以作為參考,但不建議照單全收。(圖/記者陳亭伃攝)
看到年輕人有意理財,許多長輩往往會踴躍發表自己的投資理財經驗。不過據個人理財專家的說法,長輩的理財建議可以作為參考,但不建議照單全收,因為這些上一輩的理財方式,對一名20幾歲的青年來說未必適用。
個人理財專欄作家馬寬德(Barbara Marquand)日前在MarketWatch撰文寫道,Galant Financial Planning執行長蓋倫(Debbie Gallant)在1984年時,遵照其父親的建議,在21歲連大學都尚未畢業時就開設了個人退休帳戶(IRA),並買進共同基金投資股市。雖然提早開始準備退休金很棒,但她投資的那檔基金資產配置太偏重債券,雖然風險低,但相對的收益也低。
蓋倫後來回顧當時的理財規劃時說道,「我可能建議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客戶這麼做,但不會幫職涯剛開始的21歲年輕人做這樣的規劃。」
馬寬德認為,理財決定必須視個人需求而定,父母的提出建議可能出自一番好意,但他們的財務建議未必符合年輕人的需求,以下是他的3個理由:
1. 父母未必了解你的財務全貌
佛羅里達州Smith Bruer Advisors共同執行長布魯爾(René Bruer)曾表示,「每個人都須了解須了解自己的財務目標、優先事項及風險承受能力。若是按照父母的目標做決定,可能與你的情況格格不入。」況且,父母未必了解你的財務狀況,他們甚至連你賺多少錢都不知道。
Oak Street投資顧問公司創始人米爾德(Jacob Milder)說:「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即使他們善於理財,也很難提供適合你的建議。」況且,父母可能會有自己對理財的偏見,例如有些家長就相當排斥股市,並希望自己的孩子投資房地產,「若父母所知有限,建議也可能受限。」
相較之下,你可以從理財顧問那得到更客觀的建議,他們也將針對客戶的個人需求量身打造財務規劃,建議可選擇包括理財顧問人員、線上自動服務,或結合兩者的混合型服務。
2. 金融環境今非昔比
現在的年輕人擁有智慧型手機及應用程式來作為理財工具,這是老一輩的人以前無法想像的。
與過去相比,投資人有了新的選擇,如自動化投資顧問(又稱為機器人理財顧問)就是運用先進的軟體與電腦演算法,線上為客戶建構、管理投資組合。與大多數真人顧問相比,它們是一種成本更低的選擇。而混合型服務既採用電腦程式自動管理方式,也有顧問人員在旁協助解答客戶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擁有智慧型手機及應用程式來作為理財工具。(圖/pakutaso)
3. 生活和工作方式已改變
Freelance Financial Planning公司老闆亨利莫蘭德(Ben Henry-Moreland)指出,財務規劃的目標和以前一樣,「就是以可用的資源,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但現今的年輕人生活及工作的方式已與過去不同,他的年輕客戶們大多是自由業或派遣人員。他們的收入較不固定,因此需要的流動資金(易獲得的資金),可能比他們的父母一輩更多。
據調查,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獲得學士學位的人,在畢業後5年內平均換過2.85次工作,而1990年至1996年期間獲得學士學位者,平均的換工作次數則為1.6次,一般來說,千禧世代比他們的父母一輩更常換工作,以前根據待在同一家公司或同一個城市而做的財務決定,如今可能顯得不合時宜。
More With Less Financial Planning公司老闆柯瑞斯(Kayse Kress)表示,他在年輕時常聽長輩說,「除非你是屋主,否則付房租就像把前扔到窗外。」然而,若是尚未準備好在某地長期定居,租屋而居仍比較合邏輯。
即使你的父母在理財上十分擅長,制定自己的財務規劃仍是相當直得的一件事。盲目聽從任何人的建議都不智,應該問問自己:「我想尋求什麼?我想如何達到目標?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何打算?理財規劃的用意是助你達成目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