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首日開幕式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左1)主持,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左6)致詞。(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工研院於今(3)日起至12日展開為期八天的「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因應氣候變遷威脅,歐盟乃至各國政府紛紛提出中長期減碳願景,並欲擬徵收碳關稅,對仰賴出口的臺灣產業造成龐大壓力;加以科技大廠紛紛提高減碳方案,加速全球供應鏈去碳化的進程,業界正面臨低碳轉型風險。
彭裕民表示,工研院近年積極投入在研發「綠色節能」、「永續發展」等先進技術,今年已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從供給面、需求面、製造面、環境面及經貿與法規面等五面向協助產業轉型︰供給面包括低碳與零碳電力供給;需求面則是藉由全面交通電氣化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或是創造低碳共享的創新商業模式與新經濟生態。
彭裕民說,在製造方面面亟須透過全面運用低碳製造,打造循環經濟;環境面以研發先進負碳排與碳捕捉技術,而在經貿與法規面上提出國內法規修訂與國際經貿談判建議等,期推動臺灣逐步達成2050淨零的目標,引領產業綠色轉型,打入國際綠色供應鏈。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長蘇孟宗則指出,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所帶來的雪球效應,包括:環境減碳、能源供給、生產活動、消費模式等,將會是影響臺灣未來三十年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為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各國推動碳稅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料將成為全球趨勢。
蘇孟宗表示,外界推估下一波CBAM對象可能是高科技產品,例如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臺灣最快將在2、3年內就會先遇到「碳關稅」的風險,包括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無法達到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將受到壓縮。
蘇孟宗建議,臺廠應捨去傳統代工以「顧客至上」的思維,從供應鏈的角度,提出典範作法;同時加速「綠色轉型」布局,發展低碳生產轉型並擴大綠色能源供給。而企業導入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 (ESG)亦勢在必行,方能實現永續價值。
首日論壇以「淨零永續下的全球價值鏈重組商機」為主軸,邀請循環臺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中鋼公司總經理王錫欽、麥迪創科技技術長黃慕真及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等重要專家與企業發表低碳經濟、電動車商機與數位轉型的重要議題相關觀察與建言,迎向淨零碳排時代。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