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行之認為,英特爾想趕上台積電,可以考慮來台灣設廠降低成本。(示意圖/記者高兆麟攝)
記者高兆麟/綜合報導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今日再發文,分析英特爾假若今年加大資本支出,其實並不能縮短技術及成本差距,想追趕台積電,還要考慮如產能利用率、良率等因素,陸行之也建議,英特爾如果想降低成本,反而應該想想來台灣建廠。
陸行之分析,A公司(指AMD)賣一顆7奈米CPU,單價1000美元,毛利50%,製造成本500美元,晶圓代工佔80%,所以製造成本400美元,晶圓代工T公司(指台積電)毛利50%,根據台積電之前的說法,7奈米已經達到公司平均毛利率,所以幫AMD代工一顆7奈米CPU的晶圓製造成本200美元。
但I公司(指英特爾)賣一顆等值CPU,單價一顆1000美元,毛利率50%,製造成本500美元,晶圓製造成本80%,一顆CPU晶圓製造成本400美元。所以英特爾的單位製造成本比台積電多了一倍,理論上來說,英特爾的平均單價應該比AMD多一些,所以單位製造成本應該多一倍加一些。
陸行之認為,假設英特爾今年決定加大資本開支到400億美元,與台積電的400到440億美元相比,他不知道英特爾為何認為加大投資能夠縮短技術及成本差距。
陸行之指出,英特爾CEO說台積電是因為有政府補助、稅務減免(大概佔獲利的10%,佔200美元製造成本不到10%),但他認為有更大的差異在產能利用率、產能彈性、良率、晶片設計、CPU快速通道設計架構,當然還有薪資、勞工素質以及基礎建設的差異。
陸行之表示,如果這些不改變,英特爾就很難翻身,因為現在Arm CPU來勢洶洶,單位核心成本比AMD更低。
也因此他建議,英特爾應該學美光一樣來新竹、台中、台南或是高雄設廠,還比較有機會把400美元成本降到300美元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