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子彥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打造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在國內汽車業界膽識過人,但若論收攤的汽車品牌數量,也頗為可觀。
雷諾(Renault)、克萊斯勒(Chrysler)、別克(Buick)、歐寶(Opel)、凱迪拉克(Cadillac)、酷比(Tobe),這六大汽車品牌,有法系正統歐洲車、美國汽車業巨頭,也有大陸來台混血種,但它們下場相同,都是曾由裕隆代理導入台灣市場,但在過去五年內,其經銷據點相繼吹起熄燈號。
走近裕隆新店汽車城Auto Mall,這裡不只是裕隆集團的企業總部,也是最能觀察裕隆品牌版圖消長的地方。曾經,此處是進口高級車品牌凱迪拉克等眾多品牌進駐的汽車街;但如今,高掛酷比橘色品牌識別標誌的銷售據點,卻空蕩結束營業,剩日產體系日產(Nissan)、Infiniti,及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的展售點。
銷售表現不如預期,是裕隆停損出場,忍痛終止旗下多個品牌代理業務,共同的原因。
從品牌誕生到吹熄燈號,酷比前後僅三年半,成為裕隆旗下最短命的品牌。對此,裕隆酷比總經理許國興表示,酷比未來將專注發展城市通勤電動車,但他也坦承,誤判後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市場情勢,過早布局大陸低價車的商機,以及集團資源未來將更集中投入在納智捷自主品牌等,亦是酷比退場的多方原因。
更深一層看,嚴凱泰相繼結束多個汽車品牌業務,也是過去十年,裕隆與技術母廠日產進行切割、重組後,朝多品牌策略發展的轉型困境。
從企業轉型的策略面思考,台大商研所所長朱文儀認為,汽車業技術複雜度高,未必適用電子產業品牌、代工分拆的商業邏輯。此外,裕隆祭出多品牌車海戰術,但過去十年的市場現實卻是,國內車市內需成長停滯,後發品牌搶市占不易;尋求東協與對岸市場的出口商機,則有遲遲無法排除的自由貿易障礙,導致陷入有本事擴大生產規模,卻苦無出海口的困境,「轉型過程進行多角化嘗試是對的,但缺乏成功的客觀條件,可說是非戰之罪。」
不過,曾任職裕隆集團的朱文儀也提醒,過去十年全球汽車業變動更劇烈於以往,中國因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帶動跨國車廠大舉投資,新成立的汽車廠設備先進,東協市場的整車製造水準,也基於相同理由不斷進步。反觀台灣汽車業,整體競爭力卻是不進反退,除零組件體系逐商機移出,整車廠的ODM、OEM(委託代工設計、代工製造)能力,在對岸等新興市場全新車廠的追趕下,逐漸不再具特別優勢。
換言之,裕隆接下來必須慎重思考的是,若打的算盤仍是品牌代工輸出海外,擴大生產規模的製造業思維,「台灣製造」的產地溢價效果是否還存在,將是決策關鍵。
對今年邁向成立六十週年的裕隆集團來說,轉型陣痛難免。然而,眼前短暫失敗,埋下的或許也正是,日後成功的種籽。
【 更多報導 】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