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到底為何而悶?如何讓台灣從「悶經濟」中破繭而出?國內學者專家提出不少建言,值得深思。
【文/黃雅青】
過去台灣經濟成長為世界各國所稱羨,但近幾年來卻是只有一個「悶」字可形容。由於出口未有大幅成長、國內投資率不振,致使薪資無法提升、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再加上政府財政困難,無法運用大規模財政支出,來刺激經濟成長,讓「悶經濟」成為當前台灣經濟困局的寫照。
台灣經濟到底還要悶多久?有何打破悶局的解決之道?產官學界又該如何因應?為此,台灣金融研訓院於7月8日召開研討會,由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主持,邀集學者專家,共同為台灣2013年總體經濟把脈,並提出建言。
全年經濟成長率保2樂觀
時序已進入下半年,台灣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最終究竟能否「保3」或「保2」,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5月下旬,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4%,宣告「保3」無望,但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則認為,如果下半年景氣回溫,出口可以維持原先預估,今年GDP要「保3」,還是有機會。
不過,由於台灣上半年出口表現不佳,加上美國量化寬鬆貨幣(QE)政策即將在下半年減碼,恐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促使外銀券商相繼調降台灣今年全年經濟預測數字,除了瑞士銀行、渣打銀行和巴克萊證券還能保住全年3%外,澳盛銀行及星展銀行則分別下修至2.36%、2.6%,面臨「保2」大作戰(見表1)。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表示,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要「保3」很困難,但「保2」則沒有太大問題。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說,儘管第1季表現差,但對於下半年景氣無須太悲觀;第3季應該會表現不錯,但第4季目前的能見度不高,充滿QE可能減碼,以及歐洲、中國大陸經濟尚未明朗化等變數。「保2沒問題,如果要保3,以第1季經濟成長率1.67%來看,預估第2季得達2.5%,下半年每季都要4%以上,全年才能有3%。目前第3季有機會挑戰4%,但第4季則是未定數。」
外需疲弱衝擊第1季表現
至於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何不如預期,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全球需求疲弱、貿易量成長有限,加上中國大陸的投資力道減弱,並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使得中國大陸第1季經濟成長趨緩,因而造成台灣今年第1季出口成長表現不佳。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以資本形成總額貢獻而言,自2009年年增率8.8%創新高後,一路向下滑至2012年的3.9%,2013年第1季更減少至2.3%,顯示其投資力道確實減弱。
劉孟俊也認為,台灣今年第1季出口成長縮減,尤其是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衰退最多,關鍵在於中國大陸第1季經濟成長率7.7%,不如原先預期。而兩岸的產業供應鏈又屬於垂直關係,密切連動。因此,在歐洲市場目前尚未回溫,美國市場則初步復甦的情況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會相應減少。
同時,中國大陸內部經濟也充滿變數,例如地方債問題嚴重,可能有資產泡沫化危機;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上任後宣布的「習八條」禁奢令,也使政府消費急凍,經濟成長動能受影響。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三支箭中,第一支箭的匯率,對韓國衝擊最大,但台灣亦遭受到波及。」劉孟俊舉例說,台灣的中高階工具機向來具有國際競爭力,但日圓貶值後,日本出口增加,尤其是高階機種的工具機成長最明顯,「日本高階機種的工具機價格降低後,連帶影響台灣中高階的工具機出口,所以只要日圓不續貶,台灣工具機出口可望回溫。」
過度仰賴出口曝險恐過高
目前台灣輸出項目分為商品出口和服務輸出,商品出口大多來自製造業的產出,少部分則是農業產出。不過,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鴻坤提醒,輸出占GDP比重,從1991年的46.5%遽升至2011年的73.6%,20年內增加了27.1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的變動,相當於新台幣1,400億元,「代表台灣過度仰賴出口,曝險恐怕過高,很容易受到國際景氣影響。」
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也表示,2000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率主要仰賴對外貿易支撐,民間消費、投資等國內需求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均低於國外淨需求,其中又以出口的貢獻度最大,凸顯在需求結構上相當依靠出口。而且,在2000年以前,進出口貿易平均成長率亦步亦趨;但2000年後,民間投資縮減,廠商無投資意願,減少進口機器設備,導致進出口貿易平均成長率不再同步。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7月號》。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