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年生
▲董事長林文華手中的自行車零件,全用機器手(右)取代人工自動化上下料。 (圖/商業周刊提供/攝影者楊文財)
5年來,有一家企業,在兩岸生產線導入180台機器人,這可不是哪間汽車或高科技公司,而是來自台中的自行車零件廠鋐光實業。
你可能沒聽過鋐光,但一定用過它生產的產品。身為A-Team一員的它,生產的是腳踏板與花鼓(編按:車輪中心的軸)等控制方向或轉動類的自行車零件,包括捷安特、美利達等國內外自行車廠都是它的客戶。
「第一名永遠都有人,我學習對象很多,沒有最好,只有想要更好,」儘管現在自行車腳踏營收居全球之冠,鋐光董事長林文華仍謙稱自己永遠只是第二,所以他要持續導入機器人增加競爭力。
來到台中鐵山工業區,鋐光廠房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燦。走進加工生產線,一台台自動化綜合加工機就像印鈔機般,平均每295秒,一個個花鼓就這樣生產出來。
有了小型機器人協助上下料,這一區的26台工具機,只要5個人負責,「一個人管4、5台機器,現在人人都是課長,」鋐光協理陳英斌說。
人力需求不變
每座機台可增12萬元效益
台灣廠從20台工具機,擴充到100台,現場都維持40個員工,「人一樣,機台卻增加4倍,你就知道競爭力在哪裡,」鋐光經理林彥佑說。
陳英斌以10台機台舉例說明,原有的6人編制在機器人協助下,加工時數能增加1倍,總產值和人均產值因此約可提高到過去的2倍。
舉例來說,以鋐光每分鐘約6元的加工總產值推估,自動化後,每月每台機台效益可增加近12萬元。算一算,5年來,台灣廠年營收約成長4成。
外包產品回巢
自動化加持,自製率達9成
不只如此,在「機器人同事」協助下,也讓機台可發揮出該有的精度、品質更穩定。
林文華透露,公司也因此把過去技術層次較低的外購外包零件,多數移回廠內自行生產把關,目前鋐光的自製率高達9成,腳踏板品質提升,產品單價約比中國同業貴3倍。
小咖電機廠受惠
易立威水果刀級機器人大賣
其實鋐光成功導入機器人背後,還有一個機器人小廠易立威機電的創業故事,鋐光正是它最大的單一客戶。
易立威總經理張偉邦9年前決定創業。他發現,日本發那科等國際大廠的機器人就像寶劍,削鐵如泥,但廠商沒武功買回寶劍,也只是裝飾品;熟悉工具機的張偉邦把應用端鎖定在特定的工具機領域,他把機器手臂微小化放進車床等工具機中,結合料盤、模擬人手的夾角裝置等5項專利,利用機械手自動上下料。
張偉邦研發的機器人與後端整合模組因為功能較簡易,因此價格比六軸機器人便宜約3成,且懂得操作工具機的技術人員半天就能上手。目前易立威因鎖定利基市場,機器人年銷200台,並已連3年營收破億。
要成功導入機器人,除了要有眼光,再來也要口袋夠深。
林文華不諱言,「自動化機器人投資幾億都有可能,」投入幾億若沒辦法生產,就變成廢鐵;當初正因有好產品,才敢投入。他強調,假設一台機器人1百萬, 3年可以回收,「3年以後我就加倍奉還,這樣不投入自動化,你要投入什麼?」
導入機器人,正是鋐光能動得比同業更快的利器。
【 更多報導 】
別人的孩子死不完?醫師怒吼「我正在急救一個快沒命的嬰兒耶」,這位媽媽居然說...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