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見雜誌
以競爭力理論聞名國際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繼1997、2010年來台演講,今年10月24日,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之邀,第三次來台公開演講。主辦單位給他的演講題目是「打造有競爭力的台灣」,在來台之前,他與他的研究團隊即針對台灣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一針見血的針砭,讓現場近500位貴賓受到不少啟發。
演講一開始,他指出,在來台灣之前他就強到感受到,台灣內部有很大的焦慮感。但根據他的研究,整體而言,台灣其實是精英國家之一。
例如台灣在調整過的購買力平價國民所得上,不管是實質所得,還是成長率,表現優於韓國;台灣在每位勞工產出上,也優於韓國,儘管有人批評台灣的專利,許多並未變成產品,但是台灣在美國取得專利數目也居領先地位。總結而言,在來台灣之前,他聽到許多台灣人很憂心,並認為被韓國比下去了,但其實過去10年來,台灣的表現並不比韓國差。
可是,台灣還是有問題。例如台灣薪資成長停滯,目前台灣占全球出口比例下降,同時台灣的勞動參與率偏低,幾乎跟墨西哥、匈牙利一樣了。
想要提高薪資,可以創造企業的高生產力和勞動力,不過綜觀台灣經濟現況,發展繁榮、人民教育水準高、科技進步,但是,經濟成長比過去緩慢,貧富差距加大,老化少子化,大家對未來感到不安,不知何去何從。
波特教授用自己發展出來的競爭力模型來做國際競爭力比較。在144個國家中,台灣總體排名是18名,但台灣的所得排名是60名。這是令我們擔心的地方。為何環境讓我們的所得降低呢?可能是一些事情沒有做對。
如果從世界銀行排名來看,可以發現在台灣做生意非常不容易。新加坡、韓國、香港都把台灣拋在後頭,波特甚至以災難形容,不管在投資者保障、稅務、契約、法令面向,台灣各自排名在30幾名、甚至履約上,排名到84名。
波特給台灣三點主要的建議,第一是降低在台灣做生意的成本,否則就像「拿槍射自己的腳」。避免讓相關規範、法令太複雜,或是企業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通過各種審核程序,而且新創公司需要的風險性創投資金要到位,因為資金是企業發展的「氧氣」。
第二是教育提升。人民應加強語言方面的能力跟世界接軌,不少大學生缺乏這種能力,無法成為有價值的員工,應該掃瞄各產業群聚,看學生需要哪些能力。
第三是對外關係。波特認為,中國對台灣會有助益,雖然在政治方面,人民會擔憂,但如果與中國做生意可以讓更多企業成功,他看不出有什麼負面影響;中台關係改善,能協助台灣適應融入國際,創造更多的國際級企業;不過不能只考慮中國,而是應全球化布局。
另外,台灣也應該對東南亞國家開放,讓未來發展可能性更為多元化,雖然目前因中台關係敏感而有所阻礙,不過是可以找到務實的方法。
他也針對幾個台灣的問題給一些簡單的建議,包括台灣工作人口不足,需要更多人才,要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這要相關托兒政策配合,創新的體系要提升,企業管理品質也要提升。
台灣內部經常對未來悲觀,他則認為應該要樂觀。在他看來,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台灣狀況是不錯的,只是政治上的紛擾多,法令規矩無法讓企業提升效率,這個問題要解決,台灣經濟上並無威脅,商業環境也扎實,問題是要在多方面有進展,改善策略,台灣和其他國家的連結就不夠,而他也沒看到有提出策略性的作法。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