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最新的世界人才報告顯示,台灣在「人才外流」的細項中,較去年大幅退步八名,在亞洲國家中表現最差。就業環境差,年輕人最有感,許多二十二K的小資族,根本不敢想像在台北買房,甚至退休的生活。
平均壽命拉長 面臨退休金不足危機
馬納國際財富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陳梅萍表示,雖然大環境對年輕人不友善,但是大家不應該放棄任何希望,若能及早進行資產配置,利用複利效果,小錢也能滾出可觀財富。年輕人累積財富前,需要建立正確觀念,將資產分配在保障、保本和投資三部分,不僅能達到分散風險效果,也能加快財富累積速度。
陳梅萍現在不僅是資產管理專家,還有另外一個身分是醒吾科技大學財金系專任副教授和淡江大學財金系EMBA兼任副教授,因此,除了要面對資產可觀的客戶外,還會接觸到大學生,特別了解當前年輕人對未來所面臨的徬徨。
「其實,現在很多大學生開始有危機意識,不僅努力打工,還同時學習許多專業技能,希望出社會能發揮所長,為的就是提前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陳梅萍說。
和過去相比,台灣的經濟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高房價和低薪資讓小資族無所適從,就算能順利買下房子,但估計一個家庭每個月薪資的四到六成,都需要拿來繳房貸,壓力沉重。
更重要的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代人的壽命普遍拉長,活到八十歲以上是正常的狀況,當壽命延長,退休金準備卻沒有跟著增加,恐怕會讓退休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陳梅萍透露,年輕人在做資產規劃時,必須先依個別不同的環境狀況,來制定適合的計畫。以同樣為三十歲的兩位上班族而言,假設薪資都是四萬元,一位是單身的頂客族、一位有子女家庭,兩者每個月在資金的分配和可運用資金,就會出現明顯差異。
資產三七分 保障、投資雙引擎
年輕人理財,可區分為兩個族群,分別是仍在就學的學生族和已出社會的上班族,兩者規劃財富有不同方法,但不變的是,資產應分配在保障、保本和投資三部分。
以學生族來說,沒錢是正常的,但現在很多學生都會打工賺取零用錢,因此,陳梅萍都會鼓勵他們,每個月可以從小錢開始存起,三、五千元都可以。應該要累積到一定的財富,才能進一步來談投資,否則是緣木求魚。
而出社會的小資族則會疑問,月薪只有二十二K,可能還得負擔房租、生活費和孝親費,根本沒有餘裕能投資理財,離財富自由目標相當遙遠。陳梅萍透露,年輕人不用心急,趁年輕做好資產配置,當策略正確後,財富就會隨著複利慢慢累積。
建議年輕人,每月薪水扣除必須花費後,剩下的資金,一部分要用來保障自己,也就是買保險,包括意外險和醫療險,每個月可控制在兩千元以內,一年約兩萬多元,也不會造成過大的負擔。
第二是計畫保本,薪資扣掉保險後,可分配三成比例在保本,把錢放定存等投資風險小的產品,以防不時之需。第三部分是投資,將剩下的七成配置在投資中,利用錢滾錢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以保本的商品而言,目標是報酬率要超過通貨膨脹率,目前通膨率約為2%,因此保本商品利率應該要高於2%,目前外幣保單或定存有機會達到3.5%的報酬率,為不錯的投資選擇。幣別上最好選擇美元計價,不僅流動性較佳,且在升值趨勢不變下,可望賺到匯兌收益。
投資部分,無論是股票或基金,可設定每年六%的投報率為目標,不需要太貪心,否則承受的風險也會增加。
月存一萬二 退休可望累積千萬資產
陳梅萍舉例,若一個人預計在六十五歲退休,假設活到八十五歲,退休金應該怎麼存呢?
若從三十歲開始,每個月存下一萬二千元,按照三、七比例分配在保本和投資,兩者每年投報率分別設為3.5%和6%,到了六十五歲,可望滾出1420萬,到八十五歲前,每個月都有三萬元可用。
若退休每個月想要有四萬元,存的金額就要提高至一萬六千元;若要有五萬元可用,則要存下兩萬元,以此類推。重點是,愈早開始著手規劃,累積的財富可望更加可觀。
看似簡單的資產配置,其實要達成並不簡單,因為只要是投資,就必須面臨資產虧損的風險。陳梅萍分享,在投資前必須培養正確觀念和心態,許多人最常犯的錯誤是,喜愛跟著市場起舞,對報章媒體的訊息,常常只注意片段,而未完整消化,就衝動投資。
「記得日本福島大地震時,股神巴菲特傳出要進軍日股,就有客戶詢問,是否該進場買進日股基金,但我回答,你又不是巴菲特,股神就算看走眼,虧損幾十億眼睛都不會眨一下,若是一般人損失個幾十萬,恐怕就要得憂鬱症了!」陳梅萍透露。又有人說,日圓先生榊原英資看人民幣,未來有兩倍升值空間,應該趕快買進,但榊原英資連日圓走勢都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更遑論人民幣?(文未完)
《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
沒有任何人可以為任何事「找到時間」,假如你要等到找到時間再做某件事,你永遠也做不成。
陳梅萍
現任:馬納國際財富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醒吾科技大學財金系專任副教授、淡江大學財金系EMBA兼任副教授
曾任:南山人壽財富管理部投資暨法律總顧問、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副秘書長、第一金投信國外投資部協理、保誠投信研究投資部資深基金經理人等
學歷:國立台北大學財經法學博士、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商法研究所碩士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45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