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產經中心(IEK)資深研究員陳志強。(圖/記者林信男攝)
記者林信男/台北報導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完成草簽,外界憂心,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競爭力,恐輸給南韓。不過工研院產經中心(IEK)資深研究員陳志強26日說,近年來中國積極發展自主供應鏈,台灣產品在對岸的市占率,不是被南韓取代,而是被中國取代,「台灣眼前的對手是韓國,未來的對手是中國大陸!」
根據經濟部預估,中韓FTA將在2015上半年正式簽署,最快2016年1月1日生效,對台灣產業的衝擊程度,不若先前預期的那麼大。但陳志強認為,中韓FTA並未一步到位,之後雙方會繼續針對其他產業開放進行談判,對台灣而言,「短期看起來沒那麼痛,長期來看還是大威脅。」
▲經濟部先前評估,中韓FTA恐重創台灣經濟。(圖/經濟部提供)
陳志強說,若ECFA後續協議持續卡關,台灣還是會處在不利的競爭地位,中國大陸在中韓FTA當中,沒對南韓開放的產業,台灣想爭取開放也不容易,現在中韓FTA英文文本已曝光,可作為兩岸貨貿談判的基礎,增加談判著力空間,台灣應爭取優於南韓的待遇,至於能爭取到多少,「要看我們的談判技巧」。
陳志強分析,台灣與南韓對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重疊率,高達8成,因此在中韓FTA完成草簽的情況下,許多人會將南韓視為台灣頭號競爭對手,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積極發展自主供應鏈,過去台灣出口至對岸的優勢產品,已逐漸被中國自製產品取代,「台灣眼前的對手是韓國,未來的對手是中國大陸!」
陳志強舉例,台灣石化產品在對岸的市占率,「不是被其他國家取代,而是被中國取代」,且不只石化,包括鋼鐵、面板、工具機、半導體等產業,都有類似情況,預估未來最大的威脅,會出現在半導體。
陳志強說,目前台灣的石化、面板、工具機、半導體等產業,仍領先中國,未來如何擴大領先差距,是政府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陳志強也強調,產業發展不能只靠對外洽簽FTA,FTA的作用,只是爭取更公平的競爭地位,產品品質才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要自立自強才能存活!」
讀者迴響